思享空间·好书纪|《皮囊》
《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散文集,该书讲述一个名叫东石的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记录了作者与故乡、家人、好友之间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
作者虽以苦难为题材,但却是以超越困难、寻找与苦难和解、救赎心灵的方式来立意,整体基调虽忧伤但不颓废,文本中散发出一种明朗向上的精神力量。
14篇散文,14个人,14个仿佛显微镜与反射镜的人间故事
《皮囊》里的故事,都发生在福建泉州一个名叫东石镇的渔业小镇上,它也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蔡崇达用了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文字,讲述了14个温情又残酷,“像是从自己的骨头里抠出来”的故事:
阿太,99岁,没有文化,但她活得比任何人都超脱,所以她好像一直都挺“狠”的,在厨房做菜将手指切断了,都只是哎呀一声说,没事儿就是把手指切断了,但阿太也并不是生来的“狠人”,只是世间的苦难与变迁,让她觉得:“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无论如何都要建造一座四层楼的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家里的生活因为这座房子差点彻底崩塌,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但是她还是要建,她说“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但“我”知道,因为有了房子,“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他,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满怀雄心壮志走在自己认定的路上,没有人怀疑他将在未来取得成就,但他后来偏偏就像丢进大河奔流里的一粒石子,连个水花都没有溅起,就这样消隐无踪。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而那些从前默默无闻,从未谈起理想和事业的“庸人”,却衣锦还乡。
它像显微镜,是因为作者以冷静的文字,坦诚又勇敢地把“故乡”——这个塑造我们最初人格与命运的场景,还有这个场景里真实生活着的众生,用特稿般的笔触,一笔一划地勾勒了出来。它清晰到有时候读来心里都不免有一些隐痛,因为有些明明可以曲笔含蓄的人间众生相,都被故事带到了眼前。
它又像反射镜,是因为《皮囊》确实只是在平静地讲述着作者自己的故事,以一种讲他人故事的感觉,直白地把一切平铺于纸上。但当你开始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你的故乡,发生在天南海北任何地方,你也认识那样的阿太、或者那样的父母,你的心底里也曾有一座城市,是如此光辉灿烂又令你厌弃脚下的土地。这14个故事,总能有与你的影子重叠的地方。
人只有在人的世界里才能求取到意义,当我们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就能藉着他们,发现那些早就刻在我们骨头里的问题,还有它们的答案:
我们要如何对待自己的皮囊?
到底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到底是什么塑造了我?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本散文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情。 蔡崇达用一种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时代变迁。
这本书中,作者写阿太、写父亲、写母亲、写姐姐、写玩伴。关于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渗透着作者款款的深情。
这是一本注定要慢读的书,正如韩寒所说: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小可
文本参考:2040书店 有些刻在骨头里的问题,「皮囊」能给我们答案
中秋团圆节
贵州故事之声邀您
用一份精致的月饼礼盒
传达最诚挚的祝福
团购有福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