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系“青春筑梦 寻脉非遗” 延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团委 | 2023-08-03 11:18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许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非遗与当今时代的联系以及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意义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日,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系“青春筑梦,寻脉非遗”社会实践队分别来到黄平县重安镇、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等地,对有着黄平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泥塑·苗族泥哨、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进行实地探寻学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泥塑·苗族泥哨篇

泥土,是大地的肌肤,是生命的源泉。在它的怀抱中,万物生长,繁衍不息。泥土的颜色千姿百态,有深沉的棕色、明亮的黄色、柔和的灰色,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泥哨,就是这样一种以泥土为载体的古老吹奏器的孑遗,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随着时代变迁,当下存在的痕迹亟需探寻和保护。黄平县在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地带上,粘土丰富,苗族艺人们就地取材,通过对艺术的想象捏制出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黄平苗族泥哨。

带着对非遗的重视,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系“青春筑梦 寻脉非遗”实践队踏上了探寻黄平泥哨非遗之旅,去寻找飞云崖畔的“守”艺人——陈应魁。

盛夏时节,黄平县正值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实践队寻到传承人陈应魁时,他正在黄平县城以北,一座古朴的半山别院小屋内认真的描着泥哨,那天的小院柔风甘雨,美若画卷。实践队走进、观察、交流、请教。陈应魁告诉实践队的师生们:苗族泥哨是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在苗族传统陶哨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而他本人正是师从吴国清,学习 、制作泥哨已有30余年。

他向大家介绍道:苗族泥哨的制作,是用当地特有的粘土:鸡血泥,经手工捏成大体形态后,抹上生菜油定型,然后用竹签、竹筒等简易工具压出眼、口、鼻等细部,再用硬模按上所需的小装饰纹样,阴干后用木屑或谷壳锻烧为低陶后,再施以彩绘,罩以清漆而成。其造型多取材于动物:有孔雀、狮、象、虎、鱼、龙、龟,家禽、家畜等各类动物。不仅取材的动物种类繁多,而且同一种动物还可以做成不同情态的多种造型。目前,黄平苗族泥哨的品种多达400余种,十分丰富。这些泥哨,既可以单个玩赏,又可组成《斗鸡趴》《斗牛》《十二生肖》等一定内容的组群,还可以根据观赏者的喜爱,自由组合成有趣陈设。

黄平苗族泥哨,无论是造型或者设色、绘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造型上,艺人们善于捕捉动物的情态,抓住其主要特征,不拘泥原形的机理结构,综合概括,加工提炼,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使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童趣盎然,具有无穷的韵味。在绘彩上,黄平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一般以黑色衬底,用红、黄、绿、蓝等色绘制纹样,色彩鲜明艳丽,装饰别致,近似当地苗族服饰花块,具有深郁的民族特色,在苗岭山乡独树一帜。装饰上,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图案装饰。同当地苗族群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形成独具苗族特色的工艺品。苗族泥哨却更加大胆,更具传统性和民族性。黄平苗族泥哨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当古老泥哨遇上当代匠人,迸发的是传承的火花与创新为内核的青春力量。陈应魁在讲到自己的喜爱的泥哨时可谓是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并向大家透露,他目前也正做泥哨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同时他也坦言,在经济困难的日子里,是爱好也要求生活,感谢支持和鼓励他支撑下来的每一个人。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怎么喜欢,所以我们就尽量通过非遗进校园、展示会等活动来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泥哨、爱上泥哨、学习泥哨,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最后,在大家的邀请下,他展示了一段泥哨吹奏。

实践队的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喜笑颜开,不仅是因为哨音本身带来的欢快情绪,更是在传承人陈应魁的介绍当中感受到了国家非遗的魅力和传承人本身对非遗的热爱。

苗族芦笙舞篇

实践队继续出发去到黄平县重安镇清水江村何家寨,去探寻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舞文化,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苗族芦笙舞传承人王泽英。通过对王老师的访谈,实践队了解了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渊源及制作技艺过程。芦笙从一块块木材、一根根小竹子到最后组装成一把把单管或者多管的芦笙乐器,每一步都是作坊的工匠手工敲敲打打自己做的,其复杂的工艺流程不能用机器操作,只能用电钻一孔一个步骤的进行,大约需要两天两夜才能完成一把复杂的短弦芦笙的制作。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成员发现其主要销路是面向各个高校的艺术院系、国内外歌舞团以及民间音乐团体。

王老师告诉实践队,芦笙是一个传统文化,但是却从民间性转为了艺术性,在80年代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芦笙、吹芦笙,但是后辈们由于生计、新文化等种种因素愿意继承芦笙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传承断层现象严重,而他也在尽自己的力量去向人们传授芦笙技艺、去收徒弟、去到校园里讲学等。对于当地来说,芦笙是黔东南的特色苗族文化,目前人们多用于大型活动和旅游业表演,以带动当地特色旅游业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推广。

在离开清水江村的前一夜,实践队与重安镇相关负责人及清水江村支两委组织学生与当地村民排练了一场小型的乡村晚会,将文化艺术带进乡村,其服务村也是当地少数民族风情较为浓郁村落,晚会尾声特意邀请了传承人王老师与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同为传承人的杨骏东一起吹奏苗族芦笙曲带领大家跳起了苗族芦笙舞,场面热闹非凡,在场的村民也陆续加入到队伍中来,一起感受苗族芦笙舞带来的魅力。

经过本次实践调研采访,让实践队的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了苗族的特色传统文化,懂得民间性和艺术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如今快餐文化的时代下,要谨防传统文化逐渐艺术性,文化可以服务于产业,但是不能只囿于产业,保持文化的传承性、继承性,这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工作,我们仍需不懈努力。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篇

 中国历史上使用银饰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苗族与外族就有以银料作为货币而流通的记载。

在寻非遗的路途中,实践队老师带领队员们去到非遗展览馆去领略了贵州特有的苗银魅力。展厅中有很多精美的银饰让队员们大饱眼福,大家通过展厅中的介绍也了解到,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同时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他不仅生产着苗族银饰文化,更承载了这个民族的审美观、民俗观、宗教观等价值观念。作为贵州人民,大家也为自己拥有这些宝贵的非遗感到自豪。

通过开展探寻非遗和非遗技艺活动,让实践队深切感受到,非遗的每一次亮相,都让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能让青年群体了解非遗,熟悉非遗、传承非遗,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后期实践队将会持续在线上为探寻到的非遗提供相关宣传,走进校园,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