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守艺人张宗汉 30年传承竹编之美
竹子,在农村是十分常见的。它四季常青,坚韧挺拔,且全身是宝,从竹根到竹叶都可用来入药,鲜嫩的竹笋清脆爽口,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长大的竹子可用来编各种农用工具。比如用来过滤米饭的“筲箕”、晾晒食物的“簸箕”、晒粮食的“晒垫”,用来给鸡鸭搭建棚等等。岁月更迭,世事变迁,竹子依旧青翠如初。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这首歌中的小背篓,在印江,叫小背篼,每个在印江长大的人,记忆中都有一个小背篼。小背篼就像一个温暖的摇篮,装满了母亲无限的疼爱,装满了儿女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在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幸福村,64岁的张宗汉专注编织小背篼30年,坚持这门传统手工艺。
今年64岁的张宗汉当过兵,退伍后到广东打过工,为了就近照顾家庭,他看到别人用竹子编背篼,便开始学习编织技艺。由于他细心好学,时常琢磨,很快便学会了这门技艺。不久后,张宗汉的竹篾编织手艺便在当地小有名气。“早些年,我这个行业是非常畅销的,每个背篼能卖35,那些泥工每天都只能做15元一天,效益非常不错。”张宗汉回忆。
做好背篼,大体可以分为起底、编织、封口三道工序,而选择合适的竹子是很重要的一步。要从竹子的成色、粗细、竹叶的多少来判断编出来的背篼是否耐用,是否有韧劲儿,把竹子运回家后,把每根竹子一分为二,又将竹身对剖再对剖,然后削成竹片、竹条、竹丝,按大小不一、长短不一,分为径篾,箍篾、插篾,回篾、大小龙骨,再放在室内风干,将风干的竹条用水浸泡,防止折断,增加韧性。
张宗汉用他那布满皱纹的手灵活地将各种竹条缠来缠去,时不时还用篾刀敲一敲,保证背篼牢固,每个背篼要耗时20小时左右才能完成。
张宗汉的背篼编得精致美观,经久耐用,所以村里人都喜欢到他那儿定制背篼,他也在赶场天拿到集市上售卖。30年来,张宗汉布满老茧的双手下编织出的小背篼,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贴补了家用。
我编的背篓在本地销售,多数是自产自销,但也有人买了带到香港,全国各地都有,带到外面,因为运输,售出的价格就要高一些。编得精致的价格要高一点,销量也要好一点,每年做200多个,有四、五万块收入。”张宗汉说。
竹编工艺不仅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的历史传承,更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而如今,各种塑料、金属制品的替代之下,竹制用品慢慢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仅在农村还能见到一部分。张宗汉告诉记者,现在愿意学习这种编织竹篾手艺的年轻人就更少了,他们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这费时间的传统手艺。
“这个依靠人工编织的手艺慢慢可能会失传,比如箩筐,还有很多竹篾活儿现在都已经失传,作为一个手艺人,我会继续做下去,希望能带动身边的人把传统手艺学起来。”张宗汉说虽然年纪已经大了,可他依然坚守着竹编的手艺,并希望将此传承下去。
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向芬 任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