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 2024-12-21 20:26

冬日的清晨,一缕阳光透过云层轻柔地洒在子尹路上,红墙与青瓦相映成趣,飞檐翘角勾勒出岁月的轮廓。

朝阳下,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匾额,熠熠生辉。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匾额前驻足留念,并缓步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瞻仰遵义会议会址,感悟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红色之城的样貌愈发清晰。

遵义会议会址

89年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全市上下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饮水思源、追溯初心的热情如燃烧的火炬,照耀着这片红土地。

遵义会议会址

永远不变的红色初心

岁月变迁,初心不改,奔赴从未停止。

每天上午9时,87岁的曾祥铣会准时来到他的“百科居”,开始一天的工作。“百科居”里,各类书籍有序排列,办公桌上的手稿,圈圈点点,写满了批注。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曾祥铣至今仍奔走在讲述遵义红色故事的道路上。

“遵义的红色文化太丰富了,在享受历史馈赠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曾祥铣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遵义人,自幼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有责任有义务把遵义红色文化研究好、弘扬好,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这样才能更好守护红色“根脉”,让红色精神永续时代之光。

曾祥铣常叹息时间太紧,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在这片热爱的红土地上一直做下去。”老人家一脸决绝的神色,带着一种坚定和清澈。

会址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指战员在巡逻

手提灭火器、身背细水雾,沿着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革命建筑旧址群开展消防巡逻,这是会址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指战员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会址消防救援站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不足200米,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非同寻常的使命。自1970年建站以来,一代代消防指战员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为己任,日夜坚守,累计步行超4亿步40万里,创造了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革命建筑旧址群半个世纪的“无火”传奇。该站先后荣记集体三等功4次,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表彰。

“今后我们会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做到日常巡察不放松,坚决守护好这一片红色热土,展现好红城遵义‘火焰蓝’的担当作为。”副站长李宏栋对记者说。

会址消防救援站通过网络视频介绍相关情况

同一片土地,曾生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如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遵义人的血脉,如猎猎旗帜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在遵义,处处跃动着“红马甲”的身影,他们义务巡逻、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一批批有活力、受欢迎、可持续、叫得响的志愿服务项目,让红色之城更有温度。

凡人善举频频涌现。“快递哥”变身“救火哥”;小孩翻窗遇险,路人托举方桌合力营救;遵义蓝天救援队队长邹鑫用生命点亮救援之光......一则则名城暖新闻,让红色之城更有厚度。

永续传承的红色血脉

每周一到周五上午10:15—10:40,娄山关红军小学的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开展特色的手势操、自编的红星操以及第九套广播体操等活动。

娄山关红军小学是中央红军建设工程理事会在长征沿线创建的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自2008年挂牌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将红色基因传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每个上学日的大课间,我们都会通过这种方式将红色教育融入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们深刻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娄山关红军小学校长庹必亚说。

娄山关红军小学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遵义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断探索红色育人体系,进一步筑牢学生的精神之基。

“这是红军攻克的遵义北部娄山关,距离遵义城区50公里,海拔1400多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11月21日,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来自遵义市老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宁子珈动情地讲述着娄山关大捷这场战斗。

坚持培根铸魂、润心启智,遵义市广泛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激发未成年人继承革命传统、振兴中华的精神和情怀,培养孩子们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代言人”。

开学第一课,人生第一课。今年9月开学季,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管理所讲解员黄文雯走进遵义市东风小学,为学生们讲授开学思政第一课,通过讲好英烈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少年。

遵义市还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延伸力、辐射力,积极推进校馆合作,全市中小学校和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147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合作,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优势。目前,创建了“长征课堂”“思泉讲习堂”“三线讲堂”等学习平台和“彩虹文化”等育人机制,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同时,也让红色基因传承下来。

沿着红色足迹,追寻信仰之光,凝聚前行力量,学生们在成长实践中了解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浸润爱国奉献精神,切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永不止步的发展之路

距离遵义会议会址50多公里的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掩映在绿水青山间。初冬时节,虽有阵阵寒意来袭,但仍有游客来到这里打卡乡愁小道,体验古法造纸、陶艺制作等传统技艺。

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贫困曾让“荒茅田”的年轻人一波又一波外出务工。

花茂村鸟瞰 胡志刚 摄

进入新时代,花茂村抢抓机遇,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生活越来越有滋味,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红土地养育的人,总要有些不一样的劲头。”作为见证这一变化的亲历者,再回首,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仍豪情满怀。

花茂村红色之家游人如织 邵佩清 摄

如今,花茂村的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积累显著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成为了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和美乡村的生动缩影。

走进位于新蒲新区的贵州亮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一台台现代化生产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工人们正在对产品进行覆膜、开料、雕刻、检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贵州亮成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高端视窗触控玻璃面板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数码相机、导航仪、汽车仪表、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

“2023年,全球手机销量11.55亿部,使用我们玻璃盖板的手机就有1.39亿部,在全球同行业领域内,我们的销量已跻身前五。”该公司行政副总田佳佳说,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红色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

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

近年来,遵义市各行各业都实现了大踏步前进:从“中国辣椒,虾子定价,买卖全球”,到“全世界每7把吉他,就有1把来自正安”;从“道真食用菌产业位列西南第一,每年产量9万吨”,再到“湄潭茶香四溢,连续4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遵义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聚焦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百花齐放、活力迸发,在奋进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行程万里,不忘来路。擦亮“红色”精神底色,让黔北大地日新月异,遵义儿女奋力续写遵义高质量发展华章。

全媒记者:林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