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水书》源流初探
《水书》是水族古老的文化典籍,是水族先民卜筮的成文经典。其写作目的在于适应占筮的要求,预测人事的吉凶,寄托着人们试图征服自然以及沟通超自然力量的幻想,反映出人们试图预测历史运行、社会治乱的渴望,带有早期的神话学和民俗学的色彩。张为纲先生在《水家来源试探》一文中说:“今日水书,已失却其文字之功用,转而为咒术之工具。然细考其字形,竟有与武丁时期之甲骨文字极为近似……今水家之所以鬼名繁多,所以尊崇巫师,所以有为咒术用之‘反书’,皆可为殷代文化遗留之铁证。”
水族的占卜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化现象。从目前水族民间所使用的占卜情况来看,多是利用一些无生命的自然物所呈现出来的形状来预卜吉凶。古代的水族先民,都很崇拜和迷信天地鬼神等超自然力量。据目前初步调查,水族崇信的鬼神就有300多个。人们不管事无巨细,都要祈求神灵的启示,然后根据神灵的启示决定行动与否和如何行动。人们通常并不看重求卜所用的物体本身,而是着重求卜过程和最终结果。
司马迁曾说:“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他又说:“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这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水族的占卜,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属于原始宗教的性质。
水族先民这种相信命运和神灵、崇拜超自然力量而求神问卜,不仅仅是为了预知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还希望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帮助,禳灾除祸,解救危难。一些生活跌宕、精神不快、病疾缠身、诸事不顺的人,常常将消灾除难、改变环境的希望寄托在鬼师身上,求其指点迷津。因此,常常用占卜来预卜年成丰歉,卜居、卜宅、卜葬、卜老、卜寿、卜名、卜财、卜子,希望通过鬼师的指点和神灵的启示,选择一处如意吉祥的栖身之地,取一个大吉大利的名字,甚至通过卜筮增寿添财,趋吉避凶。它抚慰过受伤的心灵,拯救过绝望的灵魂,为许许多多迷途的人指点过迷津,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症和精神抑郁症的人,或许可以收到心理治疗法和精神疗法的作用。
水族的占卜是为人们预测吉凶,那么《水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占筮的要求,禳灾除祸,解决危难,趋吉避凶而编写出来的。《水书》凝聚了水族先民远古时期有关天文、地理、社会的认识与经验,它以个体的人作为观察、分析和评价的对象,以对人的命运——吉凶、祸福、贵贱、寿夭、穷达、兴衰、生死的预测为目的,按照一定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方法或技巧,为求问者释疑解惑,趋吉避凶,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
《水书》的源头如何而来?在民间关于《水书》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提到了《水书》的始祖——陆铎公,他是在“燕子洞口、蝙蝠洞坎”向仙人学来的。又据民间传说,《水书》原来很多,因为天皇怕水族有文字而兴旺发达,便使计烧了《水书》,只余下砚台压住的断纸残篇被留传了下来。而陆铎公几番遭受迫害,四处躲藏,逃避追捕,因此,《水书》越传越少。由此可窥到阶级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迁徙的痕迹。正如岑家梧在《水书与水家来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水书制造之时代极为久远》……《水书》系一种被压迫民族所用的文字。”
关于《水书》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东汉时毋敛大姓尹珍,“以生于遐裔”,地处边远、文化落后,乃跋涉数千里,远赴中原“从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纤,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按图纤流行于东汉,是一种以格言形式进行预言吉凶祸福的迷信学说,有些学者认为与《水书》颇为类似,二者可能有一定联系。我认为此说证据不足。
笔者近年从事《水书》的破译,从《水书》的内涵上讲与《洛书》《周易》有一定的姻缘关系。如《水书》九宫条:
上述《水书》九宫的排列,与文王八卦图和文王八卦数是一致的。
现将九宫八卦、洛书八卦和九星列表对应如下:
九宫八卦、洛书八卦、九星对应表
从图表对应中,足以说明《水书》与《洛书》《周易》的亲缘关系。另据研究资料还表明,《水书》中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的水语读音与上古汉语音和中古汉语音都很相似或相近,有其自身的对应规律。
综上所述,从《水书》的字形结构上看,有甲骨文、金文和隶书的成分。从《水书》的内涵上看,它所反映的九星、八卦六爻、九宫五行、天干地支及二十八宿等内容,可以推断《水书》源于《洛书》《周易》。根据《易》卦、星象五行之理,以五行生克制化合于干支,进而推衍吉凶,预测祸福,解决疑难。秦汉以后,《水书》又受到了星占术、星命术、五行术及奇门遁甲的诸多影响,成为一种复杂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现象。
明、清以后,《水书》在民间的传播更为广泛,出现用水文字书写刻在墓碑上。从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直至民国年间,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水族民间储藏有大量的《水书》手抄本,其影响所及,可以窥见。
参考文献:
张为纲:《水家来源试探》,发表于《社会研究》第三十六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龟策列传》;
岑家梧:《水书与水家来源》,发表于《社会研究》第三十六期;
《华阳国志·南中志》;
王品魁译注:《水书·正七卷、壬辰卷》,载《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刘日荣:《水书研究——兼论水书中的汉语借词》,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增刊》1990年11月。
作者介绍:
王品魁(1931-2004),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安塘村人。1960年8月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毕业,先后在省科技学校、三都县周覃中学、都江中学、大河中学、水龙中学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致力于水族古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整理辑印潘一志遗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 ( 内部发行 ) ,全编《三都文史资料》1至4辑和《子壮吟集》《水族简史》 《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等书。其中,《水族简史》获贵州省社会科学1978-1986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