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荐书丨《乡土中国》:回望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

2024-10-08 11:01

《乡土中国》

从时间上推敲文字,这便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即使文字在乡土里难以茁壮成长,但对于个人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的集体文化需要积累和传承,途径是“时间的桥梁——记忆”。靠着口口相传,随时新时代文化的冲击,不免就淡了逝了。而文字,在乡土,或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村落,是需要被白纸黑字来记载,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上一笔,证明它来过。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回望曾经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是否还能找寻到那些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秩序和感动?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那些被时代掩埋的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正慢慢舒展开来,跃然纸上的文字,站在时代的洪流里撞进脑海。

1948年前后的中国,农民世代定居,不衷于流动。人们聚村而居,一代代人遵守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使人口在一个地方数代累积。于是,隔壁是邻居,邻居的亲人是熟人。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环环相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便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文中说,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是“愚”的社会。那乡土社里为什么不用文字?文字在空间上,是人与人交流所代表的一种有意义的符号,是间接的说话,文中把这种“文字交流中介”也就是说话,解释为:利用文字时需要通过文法和艺术以减少它的“走样”。而文字体现的“专业性”和复杂,就难以在乡土中流传。

再者说到乡土社会和文字的关系,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因此,语言比文字更便捷、更完善。就好比熟人之间,有“特殊语言”,表情、动作等,都是文字在这种对话情境中难以传达的。

说过往是“私”的社会——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划分的问题。如何在乡土社会的划分你我,也就是差序格局,费孝通从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区别进行了阐述。

西洋社会的差序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虽是一个团体,但团体之间界限分明。即使是家庭,也仅仅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限定为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模式下的相处,也极为重视平等观念、宪法观念,即国家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

再谈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就模糊的多。我们的社会格局就像石头丢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同心圆波纹,每个人都在圆圈的线条上,波纹荡漾开来,亲情、友情就渐渐扩大。强大的关系网,串起了乡土社会。于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张,公与私事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个人。

除此之外,乡土社会的“私”,还体现在私人的道德、家族和男女有别上。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上,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而礼治社会,靠传统礼制来治理社会,这是乡土社会治安管理的一大特点。

礼,是社会工人合作式的行为规范,靠传统维持。知礼,是责任和规矩,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法律,是社会公认的合作式行为规范,靠权力机构来推行。在都市社会,律师,代表法治社会。而在乡土社会,讼师,代表礼治社会。二者看似各有词解,但仅仅是地域实施遵守的差异罢。礼治,根植在中国人的心里,无论身在何方,礼仍然在心中,在行动中。

谈到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就文中第八章至十四章所剖析的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以及从欲望到需要,无非都是在总结着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无为政治,划分为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一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的过程中,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的主从的形态里。统治者用暴力维持低位时为了得到经济利益,这是战争年代普遍的统治手段。而第二种同意权力,权力则表现在社会分工对每个人的干涉。权力是共同授予的,基础是社会默契,是同意。在同意权力下,持有权利是为了荣耀和高薪,这也是当下文明顺应时代的权力产物。

顺着章节总结,长老统治实则是一种教化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化性的或爸爸式的权力。特点便是强制性,被教化者没有选中的机会。而乡土社会拥有稳定的文化传统,这是教化权力扩大的有效保证,长幼原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现如今这份长老统治,也仅仅在家庭的礼治上得以呈现了。

谈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从字面意思就能略知其涵义一二。从生育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身份的基础,也就是血缘。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是流动的,充满变动,即地缘。在乡土社会里,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不谈分离。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的转变。

名实的分离,分为时势权力、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的关系。费孝通用长长的篇幅来梳理,不过是要将发生于激烈社会变迁中,旧有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的环境时,于道德、于人情、于经验,处于乡土土著的人们,是如何抗衡、变动、吸收、消长彼此的过程。

最后一个章节,作者用“从欲望到需要”来结尾。我以为,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是靠欲望行事,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靠需要行事,产生计划。乡土社会中在教化下靠经验选择传统的生活方案,这种权力即长老权力,文中多处提及,也可见这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地域传统”。现代社会里人们根据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到权力,这种权利是时势权力。在这些情感与秩序的文字线索里找到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而所谓“乡土中国”,其实就是传统中国,是我们今天这个中国的逻辑前提。

作者费孝通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