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站得高,看得远

撰文:一凡 | 2025-03-21 20:57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和“看”有什么区别呢?

图1:“观”字的甲骨文写法

先来看看甲骨文“观”字的写法(见图1),它的造型很是独特,有人说像鹳鸟,有人说像猫头鹰。

《诗经·鲁颂·泮水》: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诗中的“飞鸮”,就是指猫头鹰。在古籍中,猫头鹰又被称为鸱鸮、鸮或枭。古人认为,枭鸣是“好音”,是军事吉兆,是战争胜利的象征。

图2:妇好鸮尊

在《国家宝藏》中,展示过一件商代宝物——妇好鸮尊(见图2)。在商代,鸮的形象被赋予了智慧、勇猛、威严的意义,被视为“战神”的象征。商代晚期,枭类题材的器物盛行,且艺术成就卓越。

图3:“观”字的金文写法

如果说甲骨文的“观”字还有些像鹳鸟的话,那金文的“观”字(见图3),则更像猫头鹰。

《谷梁传》: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意思就是说,对于日常的事情,我们通常用“视”来表示,就是看得见;而对于非常规的事情,则用“观”来表示,就是要目标明确,深刻分析,发现原理。

图4:“观”字的小篆写法

在甲骨卜辞中,常常以“萑、雚”为“观”。后来,为了凸显猫头鹰的这种特殊本领,小篆时,就在“雚”的旁边加上了“见”(见图4),表示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觀”。而对于鹳鸟,则在“雚”旁边加上了“鸟”,以示区分,成为“鹳”。

《周易·系辞下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人类通过观察自然,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摸索到了生活的规律。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人,皆来自于“观”,并由此养成了一套时空合一的观照法。这种方法不限于某个个体,不限于某一时段,既观天地,又观鱼虫,既观远,又观近,以此达到“天人合一”。

图5:“观”字的字体演变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站得高”,是境界;“看得远”,是能力。所谓“观”,就是突破视野局限,站在更高维度去观察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