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 | 不当沟通 让孩子性格变差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语言的出现让我们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情感沟通,同时语言的交流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认知、情感、行为等。良好的沟通能够提高效率、增进协作,而沟通和交流出现阻碍,不仅可能造成信息交换的偏差,甚至会影响人际关系或引发疾病。
在门诊出诊的过程中,前来咨询的家庭大多是因家庭成员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前来就诊。其实,通过了解家庭相处模式或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其中的问题不难发现。
案例1:被忽视的情感
3岁的小丸子是家中独生子,父母每天在外工作,由奶奶在家照顾。奶奶带小丸子出去玩耍的时候,经常跟邻居聊家常,小丸子则和其他小朋友堆沙堡。
当小丸子摆出一个城堡时,带着期许的神情跟奶奶分享:“奶奶,快看我摆的城堡多好看!”奶奶在一旁象征性地回应道:“乖宝,真好看!”
小丸子能够感受到奶奶的敷衍,于是用命令的语气说:“奶奶,看!我摆了大城堡!”奶奶仍然草草回应:“好的,宝贝摆得真好。”
小丸子不悦,跑过来打了一下跟奶奶聊天的邻居,并强制拉扯奶奶来看自己的作品。
这时候奶奶开始批评小丸子:“小孩子不听话,不能打人,这样不礼貌。”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很小的事情上建立起来的,它可以是堆积木、摆玩具,也可以是家长的关心、鼓励和肯定等。
小丸子最开始带着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心情和奶奶分享自己的作品。不料,却遭到奶奶的敷衍和忽视。于是,小丸子之后的情绪反应和言语明显带有命令的口吻。在再次遭到冷落后,小丸子便以“问题行为”来代替,如攻击、强制等方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孩子以一种正向、良好的言语和心态与家长沟通分享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从而导致了“问题行为”的出现。家长往往忽略了之前跟孩子的沟通互动,而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上,甚至因此给予孩子严厉的批评。
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会下降,逐渐变得不愿分享自己的想法,性格也可能变得孤僻、冷漠,脾气暴躁,考虑和解决问题容易极端化。
案例2:棍棒之下出英才
小文今年刚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压力以及跟家人的关系紧张,让他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哭泣,甚至还有轻生的想法。
据母亲反馈,孩子父亲是典型的“虎爸”,认为孩子做得不好就应该批评、打骂,并且不认为自己的做法不妥。
孩子长期在“你就是应该这样……”“别人都可以,你怎么这么……”“快点,抓紧时间做……”“就你有问题,别人怎么……”“现在就让你好好学习,怎么就这么困难……”的语言环境下生存。
小文跟父亲有过多次言语和肢体冲突。来就诊时,小文明确表示,在家时即使父亲不说话,他也如坐针毡,如果不是母亲,自己早就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小文的遭遇可能是现在一部分孩子的缩影,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为全家的首要任务。学习的任务使孩子承受身体劳累和精神压力,这时候父亲的主观意识和要求又给小文增加了另外一层枷锁。
小文的父亲在言语沟通上明显带有辱骂、责备和埋怨等情绪。而良好的沟通需要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层面上,分享各自的内心想法和情感感受,才能增加对彼此的认同和理解。这也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走不到孩子的内心,觉得孩子有什么事情不愿意说的原因。
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对自己敞开心扉、学业压力大是正常的。但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或者关心的只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如学业成绩、上课状态、生活习惯等,而忽略了沟通背后的问题。
此外,长期生活在这种语言暴力下的孩子,自我否定、自卑、懦弱、胆小、孤独成了他们的印记。这些印记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性格。
孩子成长背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孩子应对不同成长问题的反应不尽相同。良好的性格培养会影响孩子一生,性格形成往往是孩子成人之后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石。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需要保持理智、清醒,学会帮助孩子处理家庭、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培养优秀的品格素质,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自强、自尊、自信、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