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经典之作《南泥湾》

贵州音乐广播 | 2021-04-10 21:39

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丨《南泥湾》

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丨《南泥湾》

00:00 / -

2021年4月10日  周六

岁月印鉴:鲁迅艺术学院

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  

——如歌心情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院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 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节目中听到的是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的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语言。在延安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开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培养了大批人才。创作演出了诸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并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就在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这首《南泥湾》的歌声里,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8年4月10日 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他说:"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

在延安期间,鲁艺培养学生685人。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等文学家、艺术家均为鲁艺学员。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泥湾》是1943年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一首经典的陕北民歌,也是一首久唱不衰的革命歌曲。此曲歌词精炼,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 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到南泥湾去慰劳第三五九旅的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的慰问演出中,极受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欢迎。自此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也迅速传唱开来。2015年8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南泥湾》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锁频FM91.6贵州音乐广播或下载“动静APP”,可在线收听《岁月如歌》加长版节目。

《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

播出时间: 22:00~23:00

主持人:张 露

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