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活场景,多家国际企业机构发力具身智能赛道
放眼全球,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同样是国外前沿领域研究的焦点。解决繁重劳动、提供情感陪伴,以及辅助养老照护,它们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多样。
近日,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的英伟达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多款机器人纷纷亮相,适用于多个生活场景。一款由瑞士一家公司开发的机器人Milo,能够帮助快递员解决送货上门的“最后一公里”,它可以独立穿越沿途各种障碍,将包裹安全送到顾客家门口。据介绍,它的设计初衷就是减轻快递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从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陪伴”功能也是目前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由英伟达、谷歌DeepMind与迪士尼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新型机器人技术项目Newton概念近日发布,其雏形机器人Blue随着演示动画结束而登上舞台。不仅行走动作自然,且可以发出声音与人类进行互动。值得关注的是,Blue所搭载的英伟达最新GR00T N1机器人通用模型。这一模型基于人类认知原理开发,能够帮助机器人全面感知周围环境,规划合理的行动步骤,完成复杂任务。
另一方面,在日本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攀升,目前日本护理人员的缺口约5万人。为应对这一社会课题,日本早稻田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发了一款能够辅助养老照护的人形机器人AIREC。机器人头部的多个相机可以捕捉人的位置和姿态,再通过7处手臂关节的力矩传感器计算出所需力度,确定好空间位置关系,帮助人类进行翻身。此外,机器人辅助起身、给人穿袜子以及进行号脉等功能也都在完善中。
日本早稻田大学新一代机器人研究机构教授 松本治:日本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迅速加剧,这样的智能机器人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各种工作,从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这也是这项研发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