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

2025-02-19 23:29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能否被有效利用,事关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为此,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然而,试点改革缺少参照,从未遇到过的制度难题和农民纷繁复杂的诉求,都考验着基层改革者们的智慧。

一大早,贵阳市息烽县长流镇的干部范坤就把县里负责农村改革的廖德平拖到村里,抱怨起了最近的遭遇。

贵阳息烽县长流镇龙泉村

“当时有一个经营主体想在龙泉村打造户外营地。但村子的基本农田面积太大,没有合适的土地。最后企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地块,就没有入驻,我们大好的风景被浪费了。”范坤无奈地说。

范坤、村干部和廖德平交谈

息烽县龙泉村位于乌江边上,风景优美。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村里发展民宿产业,并按比例为村民进行利润分红。然而,龙泉村基本农田面积大,建设用地面积小,企业的用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鸟瞰龙泉村和乌江

了解情况后,息烽县农业农村局的廖德平想到了通过闲置宅基地复垦,置换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的法子。

“可以鼓励有闲置宅基地的农户在有偿退出宅基地后,将闲置宅基地复垦成农用地,再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将该农用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用地需求。”廖德平对范坤说。

老廖干农村土地改革20多年,面对难题,他总能从政策上找到办法。然而,当政策的办法遇到农民的诉求,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这次也不例外。

廖德平和村民交流

按照廖德平的想法,范坤试着联系了几位长期居住在外的村民,劝说他们腾退宅基地。可村民们回答却如出一辙:现在腾退了宅基地,以后还能不能申请宅基地的资格?有了资格,又能在哪里建房呢?

了解诉求后,廖德平和同事们连夜开会讨论,为村民们找到了可以重新申请资格权的政策依据,同时还联系了集中建房点,准备择日带村民们考察,打消大家的顾虑。

事实上,村民们的关切也是中央和国家关切:2020年起,新一轮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实施:通过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在改革要坚守的三条底线中,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益是其中重要一条。作为全国多项土地改革试点的息烽县,必须为全国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闲置土地盘活路径。

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是基层改革者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比如农户撂荒的土地怎么管的问题。最初我们想法很简单,老百姓不愿意种,那村集体就把它收回来。但这个想法在落地的时候就发生了矛盾:第一,老百姓不种,不能说明他们就要放弃承包权。第二,村集体要收回来,就要对老百姓作相应的补偿,补偿钱从哪里来?矛盾就产生了。我们就感觉到,想起来很简单的东西,也反复论证过,一拿到具体的环境中就落不了地。后来,反反复复商量了以后,才对制度设计做了补充和完善。”廖德平回忆。

息烽县农业农村局商量土地改革相关事宜

改革遇到复杂问题,必须认真考虑群众的诉求和期待。各个试点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中,之所以反反复复,就是要确保在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息烽县农村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快5年了,为保障交易过程中农民的利益,中心围绕农村资源资产交易的具体事项,建有价格评估、金融服务等标准体系,目前,完成农村产权交易962宗、交易金额1.5亿余元。

“最开始,我们只想做交易中心。后来,我们发现交易必然会涉及价格,但是如何让价格在农村资源资产交易中是公允的,所以我们就引入了评估机制进来。有了交易和评估,是否要赋予它金融属性?去抵押贷款,所以我们又延伸到了金融服务中心。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探索出一套有用的经验。”息烽县农村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万红表示。

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4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息烽县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相关案例入选。

“马克思曾说,土地所有权要在经济上得到实现,如果得不到实现就相当于一纸空文。我们怎么样守好底线,按照相应法律法规,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把法律的权利转化成经济的权益,在盘活闲置土地的同时,保障农民的权益,这非常考验智慧。现在我们在改革中探索的一些经验,也将为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更多的思路。”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洪名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