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赴志愿 致青春”实践队: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治理
近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团委组织37名师生组成实践队,走进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扣2025年贵州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两清两改两治理”重点任务——即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实践队以“思想引领、文化赋能、生态守护”为核心,将政策理念融入具体行动,为红枫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调研“知”民情:摸清痛点,靶向施策
站街镇作为红枫湖流域重要节点,其环境治理直接关系流域生态安全与乡村发展质量。今年以来,站街镇全域村寨积极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通过发放倡议书、入户动员、卫生整治等举措推动工作落实,但部分村民仍有抵触情绪:有的因政策理解不畅,认为自家卫生“自己说了算”;有的觉得牲畜窝棚改造“花钱又易脏”,不愿配合。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人心’,只有让村民真正理解‘为什么做’‘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治理难题。”实践队指导老师袁宇婷在前期筹备会上强调。为精准破解难题,实践队多次与站街镇人民政府进行对接,结合前期调研,制定了文化绘墙、巡河护绿、入户宣传等针对性活动计划,确保行动有的放矢。
墙绘“活”政策:文化赋能,润物无声
实践队先走访了站街镇小河村、龙源村、高堡村等村寨,实地摸排污水排放、垃圾处理、村容村貌等问题,详细了解村民对“两清两改两治理”的认知程度。结合各村产业优势与农业特点,队员们依托所学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优势,将新媒体概念融入墙绘创作中,以画笔为媒介,将晦涩难懂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画。
小河村村头的围墙上,白墙灰瓦的农舍旁,崭新的卫生厕所取代旧茅房,垃圾分类箱整齐排列,农户正清理房前杂物——生动的画面让政策“看得见、听得懂、入人心”。
“年纪大了听不懂‘残垣断壁’‘建筑材料’这些词,这画一看就明白了。”村民周大妈路过时感慨道。
“文化宣传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能让村民慢慢认识到乡村治理的重要性。”队员宋俊星说。
三天内,实践队完成3面总面积超50平方米的墙绘作品,这些墙绘成为站街镇“两清两改两治理”政策宣传的“活教材”。
巡河“护”生态:干群联动,共护家园
“‘小三亚’景区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带来了生意,也带来了垃圾——河边经常能看到塑料袋、饮料瓶,此外岸边还存在私搭帐篷现象,涨水时容易带来安全隐患。”杉树村党支部书记吴明琼在与实践队座谈时,道出了村里的“甜蜜烦恼”。作为红枫湖的支流流经地,杉树村的生态保护直接关系到流域水质,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让环境治理面临新挑战。
针对这一情况,实践队与杉树村“两委”共同确立了“以村党支部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学子助力”的工作机制,在村委会的协调安排下,开展巡河护绿与入户宣讲行动。队员们携带清洁工具沿河清理塑料瓶、包装袋等垃圾,清除河道沿岸污染源;深入“小三亚”景区及周边农户、商户家中,发放“两清两改两治理”“移风易俗”“环保宣传”等资料300余份,用方言结合案例讲解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呼吁村民增强“家园共建”主体意识。
行动“促”变化: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活动开展中,开了5年民宿的王老板表示,将清理房前屋后废弃帐篷杂物;经营农家乐的张大姐将实践队发放的“两清两改两治理”倡议书贴在店铺门框上,提醒游客勿乱扔垃圾……7天实践里,村民的态度从无感到理解,再到主动参与,思想转变悄然发生。
“以前以为‘三下乡’就是走走看看,这次才明白,我们的专业知识、实际行动真能帮到村民。”实践队队员周子雯说。
此次实践是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五育并举”理念的具体行动,既为站街镇4个村寨“两清两改两治理”注入青春力量,也让队员深切体会到乡村治理与振兴的紧密关联。
下一步,实践队将梳理村民反馈的治理难点,形成报告提交当地政府,持续助力乡村治理;学校也将继续探索校地协作、产教融合、服务育人新路径,让更多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实习记者(李连超 刘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