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考古人“国赛”争锋!这样的“土味”对决你见过吗?
贵州的考古钻探和发掘水平,放到全国属于什么水平?文物技能大赛既是一次专家会诊“体检”,也是一次找差距提升的契机。
记者 应腾
这是一场属于考古人的国赛,在40度高温下的“土味”对决,不仅是“洛阳铲下见真知”,更是各省考古人实力的“体检”!
7月3日至6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开赛,贵州12名文物修复师、工匠、考古探掘工参赛。
凌晨5点开始的考古钻探比赛
在所有的比赛项目中,考古探掘工是唯一一个在户外进行的比赛。在40度高温下,45名参赛选手要依次完成“考古钻探”和“考古发掘”两个环节。
在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4岁。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勘探与发掘因工作条件较为艰苦,且对体能要求较高,在从业性别上长期以男性为主导,但在今年的选手中,有3名“90后”“00后”女选手参赛,让考古现场有了更细腻的视角。
考古发掘比赛现场
“相对第一届比赛,本届比赛的女选手增多,这也是比赛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大赛专家评委、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智彬告诉记者,本届比赛参加人数较上届增加34%,平均年龄40.5岁,男性选手占比78%,女性选手占比22%,“比赛不仅促进选手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对从业者也是一种精神鼓舞。”
探铲打上来的泥土,需清楚标记后完善图纸记录
贵州的考古钻探和发掘水平,放到全国属于什么水平?文物技能大赛既是一次专家会诊“体检”,也是一次找差距提升的契机。
本届比赛,来自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谢长勇、毕节市博物馆高永川代表贵州出征“国赛”。分别从业14年和5年的他们从贵州考古的生力军,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主力军,而比赛则是把“日常功夫”放在全国标尺上量一量。
考古现场的“她”力量
“参加国赛,最直观的就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精准定位了以后的提升空间。”谢长勇告诉记者,比输赢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平日里的经验,放进全国坐标里校准,是发现“原来这个操作还能更规范”。
正在参赛的谢长勇
观摩了两天比赛,对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而言,有两个最直观的感受。
一个是选手的年龄。全国选手中,30岁左右的青年考古人才表现抢眼,展现文物行业人才成长的黄金时代。“这对我们贵州也是一个提醒: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必须加速。”
另一个是选手的定力。这场“华山论剑级较量”,各省文物技术精英在聚光灯下“秀绝活”,平时熟练的考古技术,在限时、高压的赛场上更显功力。“你看他们眼神专注、动作干净利落,这都是未来大国工匠的雏形。”
来自毕节市博物馆的高永川正在比赛中
在张兴龙看来,贵州考古人积极参与这场全国文物技能大赛,敢于“亮剑”找不足的目的,是为后续人才培养确定方向。“这也是‘以武会友’拓人脉,和各省建立人才和技术交流机制的宝贵机会。”
每处差距,都将是接下来提升的契机。
“通过比赛中的标准化考核+专家会诊式点评,我们将系统梳理当前田野考古实操中的技术差距,重点优化勘探流程规范化、数据记录科学化等关键环节,为构建高素质考古技工队伍提供可复制的能力提升路径。”张兴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