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在非遗生活馆体验多民族文化

中国旅游报 | 2021-06-12 16:01

三江侗族织女在生活馆展示侗族织锦技艺 非遗生活馆供图

在南宁市江南区的百益上河城文化创意街区,有一家集非遗展示、文化体验、时尚购物、休闲娱乐、非遗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非遗生活馆。自2018年底开业以来,该馆已接待几十万名游客,成为传播广西非遗的重要场所。该馆在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近公众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生活馆里有生活

人们一走进非遗生活馆,就会被琳琅满目、色彩绚丽的广西非遗产品所震撼——壮锦、绣球、铜鼓、坭兴陶、壮瑶苗侗少数民族服饰……每一件都那么精美夺目。

投资创办这家生活馆的是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壮锦山河公司”)。该公司总经理贺曦说:“作为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中心’,非遗生活馆全面提升了其体验、交流、博览等功能。”

走进非遗生活馆别致的小楼,就如同进入了非遗的大世界。非遗生活馆分上下两层,通过展陈实物和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将广西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在展示传统工艺技法和传统文化内涵、传统美食的同时,非遗生活馆通过创新和重塑,从娱乐、休闲、饮食等方面让非遗走进大众的生活。

一层的知了侗寨油茶餐厅,特色菜是源自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村的正宗油茶。餐厅不断将油茶与广西其他地方特色菜融合,创造出更多样、更新颖的美食体验。在非遗生活馆里赏非遗精品、学非遗技艺、品非遗美食,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非遗生活馆开业之后迅速成为南宁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展示背后有运作

展示和体验活动只是传承发展非遗的一部分,非遗生活馆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展示背后的运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壮锦山河公司联合区内多家院校、企业、博物馆、行业协会等共同实施了“织绣技艺”乡村计划。

贺曦介绍,“织绣技艺”乡村计划是在以往广西传统织绣技艺扶贫培训的基础上,把设计、生产、市场一起带入,建立地方特色产业基地,以“政府+院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市场”的创新模式,通过政府指导、院校参与、企业带动、乡村推动、农户主动、市场推广的方式,使产业到乡村,手艺到个人,做到小商品大市场,小产业大集群,真正实现文化带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的目标。

目前,壮锦山河公司建设的三江县独峒镇知了村、龙州县板池屯织绣技艺基地已投入使用,将村落变成了就业基地、文化传承之地。“非遗生活馆部分产品便是来自这些基地,由织女绣娘生产原材料,再经由匠人手工制作而成。”贺曦说。

三江县独峒镇知了村的绣娘数次在南宁举办走秀和展示活动,龙州县板池屯绣娘生产的龙州锦手提包入选中国红十字会联手京东举办的扶贫大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这两个风光秀丽的村子也因民族文化被更多人关注,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表示,未来还将在全区筹建10个“织绣技艺”乡村计划产业基地,通过“传承技艺、唤醒记忆”,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继续发展有方向

壮锦山河公司还邀请马来西亚和国内知名设计师,从广西非遗和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设计了服饰、背包等系列产品,并以壮族创世女神“米洛甲”来命名品牌。顾客黄女士说:“这个牌子的衣服有民族元素,设计又很现代、简洁,我非常喜欢。”目前该品牌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米洛甲·花神艺术主题餐厅也开到了南宁市中心商圈。

非遗生活馆还积极推动广西非遗走出广西、走向世界。2019年4月,非遗生活馆接待了恒信东方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团和曾制作《魔戒三部曲》《阿凡达》等影片的电影特效大师理查德·泰勒,并达成了合作意向。2020年10月,非遗生活馆接待了广东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一行,一起探讨了非遗传承和转换、非遗与时尚结合,推动提升两广非遗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等问题。

壮锦山河公司创始人英拉表示,非遗生活馆下一步将延伸布局线下旗舰店,做到文化与产品相结合,卖产品的同时输出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并运用高科技为传承民族文化助力。

据了解,非遗生活馆正在织绣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国际青年营地,将通过非遗研学深化中外青年的合作与文化交流,从而在世界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非遗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