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丽日骄阳,“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六月徂暑”,正是最佳赏荷时节。大家熟悉的写荷花的名诗名句自然也有很多,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仙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其爱莲咏荷佳作频出,多有新意,颇堪玩味,往往尽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风神,更有“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之仙气飘飘,令人不由叹赏不已。
盛唐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三》诗曰: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这也是李白游历“越中书所见也”之名作,李白还另有一首《越中览古》诗。“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而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三》诗中所谓“耶溪采莲女”,此“耶溪”即若耶溪,《寰宇记》说若耶溪在会稽东二十八里,相传是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五》诗有“耶溪女如雪”之语,杜甫《壮游》也夸赞说“越女天下白”,如此白皙美丽貌若西施的“越女”“耶溪采莲女”,果然打动人心,真是“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
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三》诗写“耶溪采莲女”,其实还有首“姊妹篇”,这大约可以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李白《采莲曲》歌云: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该诗很有画面感,溪傍的“采莲女”与岸上的“游冶郎”自然就是多情舞台剧的主角。而我们也由此成了观众,与有情人一同感受着荷花清香,落花有意,垂柳情长……
而“越女采莲”的美好景象总是萦绕在李白心头,“越女歌采莲”,再加上如此具有民歌风味的美妙《采莲曲》,李白其实还有一首诗所写仍是“耶溪采莲女”这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多情主题。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五》有“镜湖水如月”诗句,李白第三首写“耶溪采莲女”主题的诗篇《子夜吴歌·夏歌》歌曰: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歌里的“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北麓,若耶溪北流,入于镜湖。而所谓“镜湖三百里”,是李白在说,当时的镜湖周围有三百里之阔大,想象中这周围三百里的美丽镜湖,处处都开满了娇艳妩媚的荷花。而美丽娇艳妩媚的貌如西施的越女来采莲了,人们争相“围观”,居然使得若耶溪简直都要被阻塞住了!
李白写“采莲”曲目,当然早有习学。李白《渌水曲》诗云: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解说:“《渌水》,本琴曲名。太白袭用其题,以写所见,其实则《采菱》《采莲》之遗意也。”《诗式》详解评论李白《渌水曲》曰:“首句先叙时景,见水月入秋,愈臻清澈,盖为泛舟点染。二句设为采蘋,以寄秋意,起下荡舟之人。三句本为采蘋而见荷花、系从旁面烘托;荷花又娇如欲语,系从生情。四句‘愁杀’二字,所谓如顺流之舟矣。‘荡舟人’对上‘荷花’,‘愁杀’对上‘娇欲语’,此盖心有所属,情不能已,而有所托也。”
李白还有一首古风古韵的《湖边采莲妇》:
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
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
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诗歌用刘向《列女传》“秋胡妻”典故,歌颂“大嫂采芙蓉”,语句端庄典雅,与写“耶溪采莲女”之妖娆多情风格完全不同。这也当是李白早年摹拟古人的学习之作。
推断为早年作品,其内容继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和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传统的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也有一首自托为“碧荷”的“士不遇”之作。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六》诗曰: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诗有投赠依附之意,但仍写得古雅清绝,一抒“美人迟暮”幽思,情韵横生。与该诗类似,李白还有一首《折荷有赠》诗云: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李白《折荷有赠》诗的立意,明显来自《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诗曰:“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李白《折荷有赠》诗承继《涉江采芙蓉》而略有变化,但总归还是意念念有所寄托,情深深痴心不改,写思而不见,爱而不得,徘徊往复,怅然若失。
写了如此美好的“荷花诗篇”,李白也把自己的人格与诗魂写成了清雅的荷花。
李白是纯净与高洁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屑于阿谀奉承、攀附权贵,追求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是不染尘埃的“谪仙人”。李白是自然与真率的,感情奔放真挚,歌诗语言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如同荷花本身的美,自然天成,舒展本真。在世俗的“污泥”中,诗仙李白“不染”,始终保持灵魂的纯净、人格的高洁、个性的独立与风骨的傲然,并以最自然、最本真、最具灵性的方式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诗仙李白,正如同一朵灿灿盛开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