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动静丨新闻综述:中国白酒七子申遗——非遗活态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贵州广播电视台产经事业部 | 2025-04-15 10:05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白酒七子(泸州老窖、茅台、五粮液、古井贡、汾酒、洋河、李渡)的联合申遗,既是千年酿造文明的传承之战,亦是产业国际化的突围之举。2025年4月,随着茅台牵头召开申遗与博物馆建设调研座谈会,这场由七家“双认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酒企共同推动的文化工程正式迈入攻坚阶段。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指出:“申遗是推动中国白酒文化价值全球认同的关键一步,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申遗意义:填补空白与价值重塑

全球烈酒遗产的破局者:截至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已有21个酒类项目,但烈酒领域仍为空白。中国白酒的“天人共酿”哲学(如茅台赤水河季节性酿造)与活态传承实践(如李渡元代窖池持续酿酒800年),为申遗提供了独特优势。若成功,将是中国酿酒史的里程碑,更是世界手工业遗产的突破。 

国际标准话语权争夺:中国白酒“12987工艺”(1年周期、9次蒸煮、7次取酒)被国际酿造学会纳入技术规范,打破西方烈酒标准垄断。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蒸馏酒遗产专业委员会”,推动“酒曲”“窖池养护”等术语进入国际词典,助力中国白酒从“产品输出”转向“文化输出”。 

图为茅台申遗与博物馆建设调研座谈会专家调研现场

老酒经济激活产业动能:申遗推动老酒价值重估。李渡高粱1955限量版溢价超万元,茅台“申遗纪念酒”拍卖价达287万元/瓶。2025年老酒交易规模同比增长45%,文化遗产成“液体黄金”的价值锚点。 

申遗实践: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

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典范:茅台镇古窖群,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其“端午制曲”工艺被《礼记》记载,沿用千年。茅台通过数据化勾调系统提升勾调合格率至99.3%,构建行业领先的勾调数据管理系统。李渡元代窖池,经碳14检测为公元1308年遗迹,全球唯一持续使用800年的古窖池群。李渡通过分离、复壮167个OTU微生物群落,实现古窖菌群规模化酿酒生产,被国家文物局评为“活态保护创新样本”。 李渡的三款产品(1955、1308、1975)连续斩获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金奖,成为“中国白酒国际化先锋”,也是文化溢价的一个表现。 

图为珍酒李渡元代酒窖

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共生逻辑:茅台的数字化探索引人注目。依托“智慧茅台”工程,整合生产全流程数据(年采集2000万条),推动勾调周期缩短30%,并打造“巽风”数字世界,构建虚实交互的消费场景。 

文化输出新范式:茅台巴黎艺术展,2024年11月,茅台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古斯塔夫沙龙展厅举办“中国红·世界醉”主题展,吸引大量国际消费者,《费加罗报》评价其为“东方美学的液态雕塑”。 

“顺天敬人,明理厚德”,引领行业发展的茅台文化理念

挑战与启示:从申遗到产业升级

活态保护与商业化平衡:部分企业开发“窖池互动体验”导致微生物扰动,国家文物局拟出台《工业遗产活化负面清单》,划定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 

国际文化解释权博弈: 韩国学界称“酒曲”为韩国传统发酵剂,中国通过李渡窖池碳14检测(公元1308年)提供实证,并联合高校推动跨国考古合作,巩固源头叙事。 

消费代际革命应对: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升至18%,茅台以“飞天微醺礼盒+敦煌数字藏品”破局,首周售罄12万套;李渡推出“国宝宋宴”沉浸式体验,推动年轻群体文化认同。 

未来展望:文化遗产的全球叙事

对标国际标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于2023年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其“社区共建共享”模式为白酒申遗提供借鉴。中国白酒需构建“保护一增值反哺”的可持续生态。 

长期主义战略: 茅台提出“强基·重构·立新”三轴战略。 强基是以质量与文化筑牢产业根基,推动ESG与公益融合;重构则以消费者为中心拓展“酒+文旅”“酒+健康”

新业态;立新是探索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开辟“食”“美”“养”新赛道。 

业协同机制:七子企业需打破竞争壁垒,共建“中国白酒文化遗产研究联盟”,推动标准互认、资源共享。如李渡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古窖微生物联合研发中心”,茅台牵头编制《中国白酒联合申遗技术文本》,均体现协同价值。 

“酒业动静”观察认为,“让世界文化遗产飘香世界”——这不仅是李渡的愿景,更是中国白酒七子的共同使命。当科技揭开微生物的“黑箱”,当数据重构勾调的艺术,这场申遗征程终将让全球透过一杯酒,读懂中国的“道法自然”与“千年匠心”。恰如刘玉珠所言:“文化遗产是文明对话的桥梁,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石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