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拥有80多个直营销售店,贵阳男子用情怀“硬控”贵州人!
说起可以“硬控”贵州人的美食,脆哨可以算是其中一个。6年前,46岁的陈贤凯创业做起了脆哨生意。他从一个行业小白开始做起,6年的时间,做到现在年产值两千万左右的体量,厂内员工也从3个人发展到60多个人,拥有80多个直营销售店。
猪肉从绞肉机里被切成大小相同的块状,再放入大锅里面,由专门的员工进行翻炒。每小时就能出一锅脆哨,炒锅师傅们忙得不亦乐乎。这里,就是陈贤凯的脆哨炒制间。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我们一锅是200斤,一个小时左右才出一锅脆哨,平均一天就是三口锅不停地运作10个小时。
脆哨炒制完成,检验员抽样进行检验。待检验报告出来合格以后,这批香香脆脆的哨子,就可以送到顾客的餐桌上了。
陈贤凯是贵州毕节人,来到贵阳将近30年。现阶段的陈贤凯,每天都在家和惠水的厂房之间往返。监督员工、与顾客谈生意、给顾客送货,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如今的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若是将时光倒回到1993年,那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1993年,高中毕业后,我在广州上班。1996年,我和妻子回贵阳结婚后,我们去了昆明做酱油生产厂。可惜,我们在昆明没赚到钱,东跑西跑,一直在寻找创业的机会,没成功。
2003年,陈贤凯夫妻俩决定再次回到贵阳,寻找创业机会。由于他对数据比较敏感,加上当时的物流比较滞后,于是他索性干起了物流。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2003年,我开始做物流,一直做到现在,我们物流公司有7个分公司。我的一个经理特别有能力,我把物流公司交给他打理以后,就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事了。
物流运营稳定之后,他还想为家族继续创下一份事业,当时46岁的他,又一次重新创业。这一次,他将目光聚焦在了制作脆哨这个传统美食上。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我们那时候招炒脆哨的师傅都招不到的,因为会做的已经开店了,能来的他不会做,这就是最大的瓶颈。
当时,厂房已经建好,解决制作脆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可奈何之下,陈贤凯把在六盘水做物流的经理,拉到惠水来炒脆哨,从零开始摸索。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我们进了几十吨货放在库房里边,让师傅自己研发。
新手小白炒出来的脆哨,要么糊,要么烂,要么就是上不了颜色,能留下的脆哨远没有扔的多。在陈贤凯看来,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所有遇到的困难,都是他所需要通关打怪的关卡。在解决了火候和炒制时间的问题之后,下一关就是在脆哨味道上的尝试。吃脆哨尝味道,已经成为了陈贤凯每天的必修课。没有参照,没有培训工艺,没有资料查询,全凭一次次不停地探索。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每一天的产品我都要去试,比较这批产品和那批产品的差异,找原因。
陈贤凯的产品刚生产出来就屡次碰壁,他又进入了新一轮关卡,跑市场。谈一单生意不容易,即便谈到了生意,收款也不易。
即便之前做物流挣了些家底,但看到工厂年年亏钱,陈贤凯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有句话说,人挣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这也是陈贤凯面临的又一个关卡——学习、沉淀。学习经营模式,学习如何打开市场,只要对自己创业有帮助的他都学。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学习,请教别人,自己研发,找方法找解决问题。现在,50多岁,我们还在学。
如今已经是陈贤凯做脆哨的第六个年头,在他的经营下,工厂已经转亏为盈,还拓宽了不少销售渠道,年产值也越来越高。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现在我们直营销售店有80多个,年产值在2,000万左右,还没有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刚到及格线,努力空间很大。
与此同时,陈贤凯的脆哨厂,给住在工厂附近的居民们带来了不少岗位,员工们在挣钱的同时,还可以有时间照顾家里的小孩儿和老人。
贵州潘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凯:我们有60多号人,全是从惠水周边迁到这边来的移民,工厂加起来有几十个岗位,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对于未来,陈贤凯决定把目光放到上海和江浙市场,继续打开销路,将贵州的美食文化输送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