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的这项典型经验做法,是怎么干的?
1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在全国通报表扬了贵州省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的作法,今天,动静记者围绕这项改革措施,采访了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
什么是零基预算改革?
2019年,贵州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在省级部门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就是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思路,坚持以零为基点,对部门年度申报支出的内容、标准、预期绩效等进行全面审核后编制年度预算,彻底改变以往按年度“基数+增长”安排部门资金的预算模式,引导部门立足全局系统谋划年度目标任务、科学申报预算,有效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省财政厅副厅长石化清告诉动静记者,区别于以往项目固定的支出,我省在推行零基预算严格按照“保障重大决策部署、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必须以项目为支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严格区分轻重缓急、职责与经费相匹配”的六项原则,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编制预算。
形象地说,就是“勒紧裤腰带,把钱花到刀刃上”!
零基预算改革这一年,贵州做了什么?
2019年,根据各个项目支出的用途和范围,财政部门将项目支出分为了工作运转类、民生保障类、党的建设类、改革发展类等专项。要求所有项目必须有充分的立项依据、具体的支出内容、详细的资金计划。
省财政厅预算编审处处长李江告诉动静记者,在审核这个关键环节中,今年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财政部门进行综合审核的基础上,省政府组织了一个专项审核组,对整个零基预算审核的结果再进行全面审核,确保预算安排更加精准。
2019年贵州省本级121家部门申报预算1202.86亿元,通过审核对其中不符合目标导向、低效无效的565个项目、512.43亿元支出进行了优化调整,整合资金精准投向三大攻坚战、三大战略行动、三大试验区建设、风险防范、民生保障、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2019年贵州省级部门预算安排项目支出560.12亿元,其中,用于支持三大攻坚战的支出约290亿元,占比51.77%,仅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就增长了23%。各级党政机关压缩行政经费6%、压缩一般性支出 5%用于脱贫攻坚。
零基预算改革取得的效果
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不仅让钱用到刀刃上,还让资金使用时效大大提升,2019年前三季度,贵州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达89.5%,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进度5.7个百分点。
以往预算安排机械地按“基数+增长”方式分解,资金没有随着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资金与任务匹配不够均衡,造成有的任务缺少资金保障,有的资金闲置没有任务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坚持“钱随事走”,从各个环节确保资金精准配置,实现了预算管理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通过零基预算改革,贵州实现了提升预算安排绩效性、精准性、时效性、公平性、规范性等“五提升”,有效发挥了财政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实现了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为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