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村
高青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镇高青村
高青村位于县城东南49公里(直线),距镇驻地东北11.6公里。地处坡旁河谷,海拔270米,辖8个自然寨,18个村民小组,535户,2295人,苗族集居,总面积14.13km2,耕地面积14.13亩,田1350.84亩,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是地坪镇第二大村寨。位于地坪镇,黎平县行政管属。亚热带气候优势,1月平均气温6.1℃,7月平均气温27.0℃,年均气温18.8℃,无霜期318天,年均水量1300毫米,土壤有5个土类、16个亚类、40个土属、97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黄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石灰土、水稻土。自然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肥力以中等肥力居多,占总土壤面积的56.31%,上等肥力土壤占4.31%。经土壤养分含量化验,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为丰富,潜在养分丰富;速效钾含量较高;速效磷普遍偏缺。村内有穿寨小溪,高青河全年水流不断;全村有珍稀树种,松树、荷木、榕树,村寨位于弄相山脚,有多种野生中草药材;野兽种类繁多。以产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栎、楠竹。高青村现有8个自然寨,18个村村民小组,除了一个自然寨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存在的,其他的自然寨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从高青寨搬迁出来的。
古村印象
相山山谷,四面环山
高青村位于县城东南49公里(直线),距镇驻地东北11.6公里。地处坡旁河谷,海拔270米,辖8个自然寨,18个村民小组,535户,2295人,苗族集居,总面积14.13km2,耕地面积14.13亩,田1350.84亩,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是地坪镇第二大村寨。位于地坪镇,黎平县行政管属。亚热带气候优势,1月平均气温6.1℃,7月平均气温27.0℃,年均气温18.8℃,无霜期318天,年均水量1300毫米,土壤有5个土类、16个亚类、40个土属、97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黄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石灰土、水稻土。自然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肥力以中等肥力居多,占总土壤面积的56.31%,上等肥力土壤占4.31%。经土壤养分含量化验,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为丰富,潜在养分丰富;速效钾含量较高;速效磷普遍偏缺。村内有穿寨小溪,高青河全年水流不断;全村有珍稀树种,松树、荷木、榕树,村寨位于弄相山脚,有多种野生中草药材;野兽种类繁多。以产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栎、楠竹。高青村现有8个自然寨,18个村村民小组,除了一个自然寨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存在的,其他的自然寨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从高青寨搬迁出来的。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高青村距乡政府驻地11.8公里,坐落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弄相山原始森林山脚下,地处山谷,四面环山,东高西低,寨子中间平坦,地势形如脸盆,一条小溪沿寨脚穿流而过,当地人称之为高青河,山地较多,主要依靠种植水稻,村庄附近的山上种植油茶树,地质地貌主要是山地地形,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内古树众多,主要有荷木树以及榕树,最为古老的分别位于寨脚风雨桥附近和村委会附近,在凉亭附近有古树群,弄相山原始森林里面。植被丰富,珍惜动植物众多,在村域内山清水秀,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风景名胜
女阴石:传说仙人的妈妈种下白瓜,结果长的像房子一样大,第二年世界遭遇水灾,仙人(哥哥和妹妹)躲进白瓜中,幸存下来,后来两人结为夫妻,生的小孩类似白瓜,哥哥很生气,于是将孩子杀死,将肠胃丢在河里,顺着水流到了平原,成了汉族,骨头成了瑶族,血肉成了侗族和苗族,高的地方,就用竹竿大,打下去的就成了河流,打不下去的就成了高山。妹妹知道后很生气,于是立了三块石头,成了女阴石,主要用来求子。
仙人椅:传说这里是仙人曾经休息的地方,哪家的小孩如果长不高,就到这里拜拜,两年之后就能长高。
弄相山:黎平保持最完好的一片原生植被。初步查明的树种资源有木兰科、红豆杉科、壳斗科等,珍稀种有伯乐树、穗花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红花木莲、观光木、桂南木莲、马蹄参、香果树等。其中,木本树种48科158属372种,灌木树种22科56属131种,苔藓植物16科29属62种,蕨类植物22科38属19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大鲵、鱿螈、野猪、山羊、竹叶青、尖吻蝮等物种。弄相山是黎平县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6755亩,其中有林地10245亩,疏林地270亩,灌丛地1125亩,农地975亩,荒山4050亩,居民点6个,是探寻古生态的理想王国。
田园风光:全村有田坝1350.84亩,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茶,错落有致的农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物古迹
风雨桥:村内有两座风雨桥,分别位于寨脚和寨尾,保存完整,做工精细,雕刻精美。传说这两座风雨桥类似田坝,有聚水的作用。
凉亭:位于村寨的最高处,与风雨桥共同构建成“鑫”型,村内人听从风水先生的,建立凉亭作为水闸,有聚水,也有放水时,保证人民生活安泰,农作物长势良好。
石桶古井:地下水源,水质清澈,味道甘甜,传说最早建村于高青村,就是因为这里,听当地人介绍,做本地凉粉只能用这口水井里面的水,其他的都不能制作完后才能。
村落风貌
村内四面环山,古树众多,自然环境优美,传统民居建筑均为全木结构,小青瓦、木皮、吊脚吊柱,居民建筑基本采用传统的形式,大部分为2—3层,主要以原杉木为建材,典型的苗族建筑风格。高青村的民居建筑与风雨桥、凉亭等传统公共建筑遥相呼应,石板古井,石桶古井、石板村巷古意盎然,构成一幅含有浓郁苗族传统特色的风情画面。
村落选址
高青村距乡政府驻地11.8公里,地处山谷,四面环山,东高西低,寨子中间平坦,地势形脸盆,一条小溪沿寨脚穿流而过。高青苗寨相传早年间村民系由从江高新移民来此定居。从寨头至寨尾到寨脚建有两座风雨桥和一处凉亭,构成“鑫”型而相互照映的格局。民居建筑均为全木结,小青瓦、木皮、吊脚吊柱,体现了苗族特色建筑和高超智慧。居民建筑基本采用传统的形式,大部份为2—3层,主要以原杉木为建材。民居建筑与风雨桥、凉亭等传统公共建筑遥相呼应,石板古井,石桶古井、石板村巷古意盎然,构成一幅含有浓郁苗族传统的风情画面。
村落格局
高青村地处国家原始森林弄相山山谷,四面环山。寨子中间平坦,一条小溪(高青河)沿寨脚穿流而过,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共同向内环抱构成“鑫”型格局。吊脚楼民居保存完好,苗族民族风情浓郁。高青村是高青苗寨的所在地,是黎平县最大的苗族自治村。它坐落在国家原始森林弄相山脚下的地势平坦之处。其周围山徒谷深,地貌复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头弯曲地流向寨尾。寨尾、寨脚的两座风雨桥和一处凉亭及公共空间共同向内环抱,构成“鑫”型而相互照映的格局,体现民族团结和民族风格。
民居建筑为始建于清代的吊脚楼,基本采用传统的三层结构形式:第一层储藏、圈养家禽;第二层迎客待友,里面有苗家独有的厨房——火塘;第三层为简易的卧室。建材为原杉木,其外部大多用土生土长的杉树皮盖,也有少数用小青瓦,这些都体现了苗族特色和高超智慧。村寨东西两边保留着世代遗留的古松、古枫、古杉。四季长青的古林木、清代遗存的俄地、俄虾、公衣几和风雨桥、凉亭等公共建筑设施与民居建筑遥相呼应。石板古井、石桶古井、石板村巷古意盎然。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的民族习惯、古老的苗族文化、遗传的礼仪世俗,共同构成一幅含有浓郁苗族传统的风情画面。
建村智慧
村寨内建有两座风雨桥和一处凉亭,构成“鑫”字型而相互照映的格局。最先建造风雨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祈求村寨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风水上面的,整个寨子类似一块田坝,建造风雨桥,主要是用来聚拢水源,建造凉亭作为水闸,可以有放水的时候,也可以有聚水的时候。
民俗文化
苗舞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节庆活动
1、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为纪念一年一度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流传200多年,象征着苗族人民热爱和平、热情待客、喜好交友。芦笙节以芦笙比赛为主,年轻妇女踩蹚为辅。每年农历正月七日这天,高青村及周边的苗族、侗族同胞们都会自觉穿上编织了一年的节日盛装。地坪境内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以高青村的为开幕,每个村寨相继举办,一直到正月十二日的滚大村芦笙节闭幕。
2、春社节,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春分的翌日,生活在地坪的苗族同胞,都要欢度春社节。春社节,苗语称为“兴暇”,兴是清闲、游玩、约会的意思,暇是社稷、祭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苗族同胞利用春社祭祀社稷、纪念先人之机,欢聚一堂,分享快乐,传播友谊,播种爱情。因此,春社节也是苗族青年的“情人节”。
3、六月六,相传以前,每年的开春后,就要开始农忙,一直到五月末才结束,于是寨上的寨主们商议,看到稻谷长势良好,就在六月六休息一下,在寨头,修建风雨桥,在那里斗牛。经过不断地长期发展,六月六这个节日逐渐成为苗家的传统节日。
祭祀崇礼
公衣几,俄地,这两个地方,一个被认为是公,一个是婆,主要是祈求保佑寨子的稻谷生长旺盛,也祈求在以后的生活中能风调雨顺,健康平安。
虾地,也叫韦氏社堂,主要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由韦姓人家,出一整头的猪祭祀祖先,保佑村寨的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风调雨顺。
祭土地:每年的正月,具体时间要老墓公按生肖这些来算,祭祀时间两天。祭祀的主体是小组里的土地神。场所就在庙前面的空地。一个家族只能派一人来参加,祭祀的时候外人是不能进入的。主要祈福活动“送火星”,祭祀还涉及当地土法律。每家派出的必须是能当家做主的人,在祭祀的时候,每家的人都要套一个东西在脖子上,代表家族发誓不能干坏事。如果干了坏事不出一个月这家就会出事。在祭祀过程中杀鸡祭山神的不能吃,要吃的东西自己带。祭祀第一天早上到土地庙打扫卫生,平时是不能碰的。煮饭前用纸钱请山神,吃饭的时候老墓公念亚鲁王要跪,烧纸钱。吃完以后烧纸钱送山神,保平安。吃过的碗筷都不能带走,每年都要重新拿新的。
敬山神:时间三月三,场所就在山顶的空地。一个家族只能派一人来参加,每家派出的必须是当过家的人。祭祀的时候外人是不能进入的,如果有外人进入,就要负责今年祭祀的所有费用,重新祭祀。祭品要有一头公的黄牛,一条公狗,七只土鸡。煮饭前用纸钱请山神,请山神的时候必须带草帽穿蓑衣,做饭烧火必须朝东方,因为祖先从东方来。吃饭的时候老墨公念亚鲁王要跪,烧纸钱。吃完以后烧纸钱送山神,保平安。吃过的碗筷都不能带走,每年都要重新拿新的。祭祀的费用每家必须平摊,杀的牛要平均在当天派这个家族的代表送到每家每户,祭祀这天每家都不能关门要等到肉送到火坑上挂好才能关门。这个肉不能给外人吃,只能自己一家人吃。祭祀当天妇女不能把任何东西挂在外面,家里也不能有火星。祭祀不管有多少人都只能坐三桌,喝酒吃饭是有专人安排的叫你吃饭你才能吃,夹菜也是一样的。夹肉不管薄还是厚都只能夹一块。添饭时副手会给所有人添三次饭,然后吃饭就可以随意吃,菜不可以随便吃,且孤儿只能坐最后一桌。
婚丧嫁娶
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的。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白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
丧葬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要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特色文化
苗歌:在苗族,唱苗歌的一般为已经结婚的妇女,他们一般会唱些欢快的事件或是对生活的抱怨,或为人熟知的故事事件等等,形式多样,一般在表演的时候盛装展示,有专门为其配音的笛子,如果唱的好,村里面会大家来看的人出点钱,发给演唱者,以此鼓励。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公元47年间,汉王朝派兵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人背井离乡。一部分人由凯里进入南下广西融水和贵阳从江,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今榕江、雷山、台江等地,苗族人有:相年穆勒、富祥富这、乌亮朵画,乌亮朵画最先落户到高青,最先这里属于原始森林,位于小溪上游,人口较少,后来经过发展逐渐形成村落。
美食物产
鸡八块
鸡八块是布依族、苗族传统待客的佳肴名菜,布依族制作的“鸡八块”为:将鸡宰后把鸡头和鸡颈切为1份,鸡的两肋各为1份,鸡胗为1份,鸡腿为2份,鸡翅为2份,鸡肝为1份(俗称八块),然后进行烹调。
传统建筑
滚华涛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其他
高青村的传统建筑---吊脚楼均为全木结构,小青瓦。苗家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猪、牛圈及家禽舍。第二层是整个建筑的主要部分,炉灶多设于此层,登上二楼便是客厅,最里面一间是灶台,另一间是卧室。第三层是纳凉和晒粮食的地方。苗家吊脚楼一般建在半山腰上,占空不占地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及其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余公华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其他
沿袭了侗族传统吊脚楼的建筑形式,采用杉木为原料,不用一钉一铆,屋面亦可采用杉木皮,风格独特。
潘红秀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其他
沿袭了侗族传统吊脚楼的建筑形式,采用杉木为原料,不用一钉一铆,屋面亦可采用杉木皮,风格独特,建在半山腰上,占空不占地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及其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