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专访丨贵州火电装机规模占比最大的企业如何应对“绿色”挑战?记者专访贵州金元副总经理杨秀勇
2000年11月8日,贵州“西电东送”工程的全面启动,有效促进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随着全国新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西电东送”正经历重大转型。
贵州金元因“西电东送”而生,先后建成了习水电厂、黔北电厂、纳雍电厂、鸭溪电厂、茶园电厂、黔西电厂等“西电东送”煤电项目,目前企业火电和新能源装机占比位列全省第一。面对贵州省高质量发展和“西电东送”绿色新需求,贵州金元如何转型发展?本台记者专访了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秀勇。
清洁煤电“上大压小”
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秀勇
杨秀勇介绍,当前贵州金元火电装机79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850.28万千瓦,火电、新能源装机均为贵州省第一,累计发电量近6000亿千瓦时,累计向“西电东送”输送约1500亿千瓦时电量,产值超2000亿元。同时,带动煤炭产量约3亿吨,产值近1000亿元,带动运输及其他全产业链等产值近350亿元。
随着贵州省高质量发展绿电需求增长,目前企业正通过“等容量替代”“上大压小”模式,逐步关停淘汰落后产能,新建高参数、大容量超超临界煤电机组,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将现有的30万千瓦等级煤电机组全部完成替换。在建设过程中,持续实施部分存量煤电机组提质增效改造,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水平。
以基地式开发支撑高质量发展
杨秀勇认为,在“双碳”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构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由于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特征促使新型电力系统波动性、不稳定性增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更加重要。在低碳清洁的目标之下,贵州金元将持续推进“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两个一体化发展,以适应电力系统新需求。
据悉,2020年、2023年国家电投集团与贵州省政府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与毕节市政府签订《毕节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投资开发框架协议》,明确国家电投集团“十四五”期间在黔投资超1000亿元,按照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模式开发国家电投集团毕节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规划总装机2112万千瓦,其中包括重点推进织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装机267万千瓦;金沙柳塘“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装机594万千瓦;威宁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项目,装机1251万千瓦。
杨秀勇表示,上述项目不仅采用了超超临界煤电技术,并且都是多源端综合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将有效弥补单个项目不足。由于电煤供应和电价问题,过去一段时期火电发展处于被动局面,贵州省加快推进“两个联营”,让基地式综合发展成为可能,同时实现清洁低碳与经济高效,更好续接“西电东送”能源保供任务。
持续融入南方区域电力枢纽中心建设
预计到2030年,贵州金元电力总装机超28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77%。
杨秀勇在采访中提到,电力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碳减排成本成为火电行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内外碳市场的接轨,基准线逐步收紧,碳交易价格上行,碳排放成本对火电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环保效益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积极呼吁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新能源资源配套监督体系,加大对有意愿发展煤电的企业新能源配套的支持力度。
目前,贵州金元正在全力推进织金、金沙柳塘基地、威宁千万千瓦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推动毕节基地纳入国家规划,将毕节基地打造成为南网在西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毕节基地计划在“十五五”全面建成投产,建成后预计年供应电力400亿千瓦时以上,仅电量、煤炭、运输可以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
杨秀勇告诉记者,除了主动迎接技术挑战,企业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主动作为,为进入全国电量市场提前筹划,做好经营管理制度准备,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形成有效协同机制。接下来按照国家电投集团“均衡增长战略”部署,持续推进火电结构调整和优质新能源发展,同时扎实拓展绿电交通、源网荷储多能供、虚拟电厂等创新业态落地,实现传统产业和创新业态均衡发展、电源品种和区域布局均衡优化、存量提质和增量做优均衡推进,依托贵州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持续融入南方区域电力枢纽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