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总有一张面孔,让人无法忘怀

2023-03-05 06:44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报刊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泽东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手迹。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从此,雷锋响亮的名字享誉中华大地,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60年后的今天,雷锋仍然是万千中国人的精神灯塔。

援灾救灾,托举生的希望;青春光影,留住幸福瞬间;滴水爱心,照亮生活迷茫;蜡炬志向,浇灌祖国之花;滚烫热血,救人于危难……他们是平凡的个体,也是最闪亮的星。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之际,我们一起认识这群带着“贵州”标签的可爱面孔。

照片来源:贵州蓝天救援队

一百多次灾难现场 都有他们救援的身影

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现场,遍布他们救援的足迹;无数灾区群众,铭记他们救援的壮举。防灾、减灾、救灾,是他们不变的初心。

贵州蓝天救援队是贵州队伍最大的社会救援力量。自2008年成立以来,他们先后参加汶川、玉树、雅安、鲁甸、彝良等地震救援;他们还走出国门,参加过尼泊尔地震、老挝水灾救援;十多年里,他们总共参与的国内外重大救援达一百多次。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发生后,贵州蓝天救援队先后派出三批13名队员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在震中马拉蒂亚、卡赫拉曼马拉什、阿德亚曼三地,联合全国蓝天救援队累计搜索建筑物380幢,约18万平方米,搜寻出8名幸存者、近140名遇难者。

这是贵州蓝天救援队第三次出国参加国际救援。此次土耳其地震救援中,包括贵州蓝天救援队在内的中国救援力量,无论是在参与人数、救出幸存者、搜寻遇难者等,均处于外国援助队伍前列,展现出国际救援中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在刚刚公布的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中,邹鑫入选。2022年4月14日,邹鑫所在的遵义蓝天救援队受邀前往毕节市大方县对两艘作业设备实施打捞。打捞过程中,年仅43岁的他,为救援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偿献血59200毫升 挽救近百人生命

30余年,157次,59200毫升——这些数字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与生命的故事。

李锦山,年近六旬,用一半以上的人生坚持无偿献血。他4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次终身荣誉奖。

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从小生活在矿山的李锦山看到了太多的意外。1980年,考上大学后的李锦山离开矿区,但儿时的经历依然深深触动着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贵阳街头看到了流动献血车,从此便走上了义务献血的道路。

在李锦山的眼中,献血延续的是爱心,更是生命,他说,“平均600毫升血能够救一个人,虽然不知道是去救谁,但能够救人命,自己就应该去做”。和他一样的,还有千千万万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大爱无私地奉献着。

身体力行让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

十多年前,他“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故事曾感动中国,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做一名乡村教师。

他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十多年来,他扎根乡村教育,坚持开展“助学走乡村”活动,骑坏了8辆摩托,劝回学生1800多人,牵线资助学生4800多人,募集社会助学金1700多万元。他用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坚持,让各界爱心人士将目光投向乡村教育,让一批批山里孩子走出大山。

身患残疾 奋不顾身勇救落水母女

“看到了不去救吗,那是人命啊”。这是去年五月,贵州小伙李俊在苏州勇救落水母女后,接受动静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的回答。这件事让大家感动的不仅是救人,还有施救者原本就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但依旧奋不顾身。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城市英雄,救人举动后的大半年时间,李俊获得不少社会各界的表彰和鼓励,这是一个好人应得的荣誉,也是这个社会值得宣扬的正能量。

免费为近七千个乡村家庭拍摄全家福

跋涉于茫茫的乌蒙大草原,攀过石漠化山区的小路,趟走在武陵山丛林里的小溪……只为每户人家都能有一张美满的全家福。

从2012年到现在,为老乡免费照全家福公益活动,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一届又一届同学的手中薪火相传。朝气蓬勃的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着山里人家的亲情,记录了一个个动人瞬间背后的山乡巨变。

11年来,“1家1”全家福拍摄团走过了80多个村寨,让2000多位老人,2300多名儿童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近七千个家庭拥有了一张张幸福的全家福。

从芳华到迟暮 义务巡河是她一生值得

她是贵阳市第一个注册志愿者,义务巡河38年,还把自己获评省和全国“十大江河卫士”的55000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水污染治理、植树造林和儿童环境教育。

她叫雷月琴,38年的无私付出,收获荣誉无数: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86岁的雷月琴,因为腿脚不便,很难再去巡河了,但她仍在为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尽其所能,收集群众意见,及时向环保部门反馈……在她看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值得用一生去为之付出。

身残志坚 连续十年与公益同行

因小儿麻痹症,刘开林早年落下右腿残疾。他身残志坚,扶贫济弱,以怒放的生命向世间表达着倔强。

年轻时他摆过针线摊,开过小餐馆,也当过驻唱歌手。有了积蓄后,他办起了产业公司,成立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吸纳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就业20余人。他连续10年与公益同行,资助困难学生,成立九九公益协会,组织公益活动上百场,为弱势群体、孤独老人送去衣物粮油,向二十多所山区小学生送去近千个温暖包。

他说,“我深知需要帮助时别人搭把手的力量,我力虽小,但哪怕只能照亮一个角落,至少那个角落温暖了”。

一次避暑 十年支教

刘晓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2012年到贵州遵义桐梓县水井社区避暑后,居民家的院坝,成了他辅导附近孩子英语知识的地方,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坝坝老师”,十年间,他的“坝坝课堂”迎来上百位学英语的孩子。

因腰椎间盘突出,年过七旬的刘晓生大部分时间都站着讲课。有家长曾提出交学费,但被他一口回绝。在他看来,无偿给孩子们辅导是一种满足。

如今,74岁的刘晓生还在不断研究教育,他希望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去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他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灌满一瓶水,而是去点燃一盆火”。

贵阳好司机 交回失物最多的“的哥”

最近,贵州交通广播“952找到啦”失物招领公益平台发布消息,平台成立十周年来,48岁的贵阳黔运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黄奎拾金不昧,累计归还乘客64件物品,成为交回失物最多的“的哥”。

曾经,因为晚了一小会给丢失物品的乘客送回手机,遭到误会,甚至险些被人殴打,但这没有让黄奎改变助人为乐的初心。他说,一秒不把东西归还到失主手里,心就不会安宁。

“的哥”黄奎一直的坚持,正诠释着“点滴小善,积流成河”。

总有一群面孔,让人无法忘怀;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刻骨铭记;总有一些生死刹那,把爱传递……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位好人都是我们心中的一杆路标。

新时代的“雷锋”们,用一个又一个感动的时刻,温暖、涤荡着人心,他们高尚的心灵,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爱在传递,汇聚成祖国奔腾向前的时代潮流。

实习生龚露微    桐梓县融媒体中心  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