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歌里的年味丨《春节序曲》
春 节
浓浓的中国味
不仅是看得见的红红火火
闻得着的思乡团圆
还有听得到的喜气洋洋
贵州广播电视台音乐事业部特别策划
【藏在歌里的年味儿】
大年三十《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李焕之 曲
春节序曲音乐:中国交响乐团 - 金色中国
春节期间,不论是在广播电视里,还是大街小巷、城市商超、村镇集市,人们常常会听到《春节序曲》那熟悉又动人的旋律。这首温暖祥和的民族交响乐作品,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根基,运用西方交响乐的体裁形式,生动传递出中华文化之精彩,展现了中华儿女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春节序曲》出自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春节组曲》第一乐章。《春节组曲》共分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第二乐章《情歌》、第三乐章《盘歌》、第四乐章《灯会》。在这部大型管弦乐组曲中,作曲家借鉴了西方交响组曲的体裁形式,结合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民间音乐宝藏,用鲜活生动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中国人民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情景。
《春节组曲》富于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尤其是其中的《序曲——大秧歌》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充满活力。因这首序曲深受群众喜爱,广为流传,后来第一乐章就以《春节序曲》为曲名,作为独立的作品演奏。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的开篇奏响了这首喜气洋洋、民族韵味十足的《春节序曲》。从此,每年春节,这部作品就会伴随着央视“春晚”飞进千家万户。
除了音乐里的年味,中国年俗也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讲究呢?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
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图片源自人民日报和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