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微观察丨高考在即,来盘盘银行人都有啥“背景”?

金融时报 | 2025-06-06 15:36

高考在即,让考生挂心的不只是成绩,还有随之而来的院校和专业选择。

近些年金融机构的招聘公告显示,经济金融类专业早已不是“上岸”的唯一选择,统计类、语言类、计算机类等非金融专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应聘资格条件中。尤其随着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发展和合规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具备理工科、法律等复合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也成为当前金融机构的人才储备重点。

去年入职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金融科技部的朱奖发现,银行业正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特别重视具备专业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加入银行从业者队伍后,她感受到技术赋能金融创新带来的点滴变化,从系统开发到数据分析,从网络安全到人工智能应用,每一行代码都在推动银行业的变革与进步。

从上海政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的余诗雨入职邮储银行南昌分行后,从一线客户经理做起,如今成了风控“守门人”,在市分行法律与合规部从事法律事务工作。

专业的放开也为有志进入金融行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入职后,专业和岗位“混搭”情况的出现也时有出现,这是因为学历和专业背景有时是“撬门砖”一般的存在,用人单位会综合考虑面试表现、在校企业掌握的技能情况、沟通能力、用人部门的人员配备及入职后的表现等多方面因素,以此确定员工未来的职业路径。

而专业的不对口也曾让不少“新兵蛋子”十分迷茫。

“专业从不是人生的枷锁。”江西小伙罗志恒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物理学专业的他一直想回乡发展,在毕业3年后入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对他来说,物理学教他用“第一性原理”拆解问题,这种能力在任何行业都适用。

“银行柜台后的世界,不仅需要金融专家,也需要能把复杂变简单的协调者,非金融背景反而让我少了思维定式。”罗志恒补充道。

恶补欠缺的从业知识、提升必备的从业技能,由实战催生的进步如春笋破土,可见可喜。

华夏银行武汉分行的杨慧去年通过了2024年度湖北省经济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成为该批通过名单中最年轻的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作为一名新闻硕士研究生,她深知专业的差距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入行10年,“一手工作,一手书本”是她的生活的常态,从支行到分行办公室再到公司业务部,杨慧不断地汲取经济、金融、会计、法律等各类知识,目前从事新闻宣传与综合管理工作。

同样毕业于新闻专业的刘铮供职于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从业12年,他满载荣誉:2022年度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度中银工匠、2022年度集团级中银劳动奖章、2022年度集团级普惠金融先进个人、2022年度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劳动竞赛全国总冠军、2023年度总行青年智库年度课题。从没学过高数的文科生到业绩专业双强的金融人,他把新闻学基因当做职场破局利器:沟通,把产品讲成热血番;笔力,让授信报告会呼吸;调查,客户风险无所遁形;提炼,信息海啸定位金矿。

“金融+非金融”的复合背景同样意味着竞争优势。

华夏银行大连分行金融市场部产品经理祝贺先后在分行公司业务部、金融市场部担任产品经理,同时担任总行兼职研究员,翻译专业培养的快速学习、信息整合与精准传达能力,帮助她较好地适应了岗位需要,而学习期间锻炼的沟通理解能力让她快速理解客户需求,多次被评为分行“服务标兵”。

当前,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组建数据中心或类似部门,掌握数据分析技能的毕业生在逐梦金融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

来自建设银行大连市分行投资银行业务部的宋桐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拥有社会学硕士学位。当她第一次踏入银行熙熙攘攘的厅堂时,就想起了学生时期在田野调查中记录的市井烟火,而每次分析业务推进情况时,又会有种在课堂上进行人口分析的熟悉感。对她而言,社会学与人口学赋予的结构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银行场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养老金融方面,生命表上的预期寿命数据转化为了产品设计的科学依据;面对不同年龄层的金融需求时,社会分层理论让她快速挖掘不同社会群体的金融行为模式。“曾经在学术论文中的统计指标成为理解客户需求的活地图,那些曾被视作不接地气的社会学理论,反而成为了我理解金融行为背后社会逻辑的解码器。”宋桐萱说。

高考是步入人生新阶段的一道重要命题,愿所有的考生得偿所愿、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