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非遗 传承开新】多彩贵州·献礼祖国 |贵美课堂:贵州土纸永生花师生共创活动
秋意渐浓,热情不减。9月26日,由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承办的“【大美非遗 传承开新】多彩贵州·献礼祖国 |贵美课堂:贵州土纸永生花师生共创活动”在贵州美术馆一楼仪式大厅火热开展。来自贵阳海嘉学校、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云岩区第一小学、贵阳市第十七中学、贵阳普瑞学校等近两百余名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一场非遗创作盛宴。本次活动,通过艺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国庆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贵美课堂:开启艺术与教育的新对话。作为贵州美术馆公共教育品牌,“贵美课堂”一直致力于搭建艺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活动开始前,各学校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美术馆内的展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场生动的现场艺术体验。学生们沉浸观展并记录和完成自己的任务卡。这种走出教室、直面原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对艺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学科融合:艺术作品的多维解读。现场各学校老师以各自选取的画作为载体,精彩呈现了学科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亚萍老师借《安顺平坝天台山》打开了历史的维度,让石头铭记的百年风雨扑面而来;云岩区第一小学的杨逸老师通过《涉事朱耷遇见侏罗纪》架起了艺术与科学对话的桥梁,在奇思妙想中启迪智慧;贵阳海嘉学校的袁佳丽老师以《大明遗风——锣鼓A·P》激活了音乐的律动,让传统遗韵叩击心灵;谢筠老师则凭借《筑路人》彰显了时代的精神,在现实题材中致敬工匠力量。
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与碰撞,不仅展现了当代教师广博的知识面,还利于学生们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贵美课堂”倡导的综合素养教育理念。艺术原来可以不是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成为连接各学科知识的纽带。
非遗创新:土纸与永生花的完美邂逅。活动特邀贵州梅子留香品牌创始人陈梅老师为师生们详细讲解贵州非遗土纸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承载着千年文明的传统手工艺,贵州土纸以其独特的质地和韧性,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理想载体。
师生巧手,以花献礼深情。了解土纸特性后,现场师生们开始通过剪裁、折叠与粘贴等手法,将土纸转化为一朵朵独具特色的永生花。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质朴神韵,又注入了青春的创意,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动活力。
共创体验有话说。来自贵阳市普瑞学校的徐麒淦感慨道:“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常来美术馆这类艺术氛围浓厚的公共场所来体验和学习。”“参观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黄果树瀑布》这幅作品,它将‘未见其面,先闻其声’的震撼展现得淋漓尽致”贵阳市第十七中学的罗雅娴这样说道。“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可以用画来展现和感受历史”“参观时看到了许多花的作品,于是我在现场也体验制作了永生花,非常漂亮”“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理解美术作品,同时也能在现场亲手制作永生花,我很开心”……来自贵阳海嘉学校周千琳、贵阳市云岩区第一小学马溪瑶、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刘洪位等同学一一分享道。
“通过这次活动的参观与体验,孩子们对于美术课的认识,已经从传统的技艺传授,转变为了对文化的深刻认同。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发展趋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带孩子们走出校园,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观察、发现、感悟,让美育真正融入其生活中。”贵阳海嘉学校的袁佳丽老师(美术老师)说道。
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社教公关部副主任阮珊珊表示:“‘贵美课堂’和馆校联动的系列活动,以美术馆艺术为核心载体,旨在让孩子们在审美体验中也能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与文化。未来,我们将持续致力于馆校合作这一模式,并将此模式拓展至更多学校,使美术馆成为师生们的‘第二课堂’与开放式美育平台。”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贵美课堂”通过学科融合与非遗传创,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了解传统、表达创意的平台,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国庆,相约贵州美术馆共贺华诞,一同见证传统与创新的精彩交融,在浓浓节日氛围里,感受非遗带来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