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万年的贵州丨花溪苗族挑花贯首服盛装:服饰上的民族文化印记

2025-01-19 12:10

文物,是岁月的印记,是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角落,却讲述着数万年来的故事。无论是精美的瓷器、古朴的玉器,还是庄严的青铜器,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通过文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探寻历史的脉络。让我们一起去贵州省博物馆,进入文物的世界,聆听它们讲述的古老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清代是贵州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调整了贵州省域,开展“改土归流”,设置“新疆六厅”。经济上,引入新品,疏浚商道,近现代工业萌芽,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上,多族共融,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晚清社会风云激荡,贵州儿女行不甘后,纷纷投身救亡图存的浪潮。大汉贵州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终结,开启了社会新篇章。

《黔苗图说》八十二种“苗”分布示意图 据杨庭硕 潘盛之《百苗图抄本汇编》绘制

改土归流、开辟“新疆”等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贵州局部地区封闭的状况,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乾嘉年间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描绘了各民族和睦同心、共同发展的景象,绚烂的少数民族服饰大多延续着当时的样式,成为今日多彩贵州的靓丽色彩。

花溪苗族挑花贯首服盛装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从总体来看,苗族服饰的制作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其中,苗族挑花技艺是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也是苗绣这一大类里的一个有名的分支。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苗族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由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便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制作挑花。后来挑花逐渐从蜡染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成为苗族装扮自身的主要手段。

花溪苗族挑花贯首服盛装

图中的花溪苗族挑花贯首服盛装,为一级文物。该服饰上衣为贯首服型,前短后长,大袖,白布包边翻领,领口开向右肩一侧,衣袖与衣肩处相连,腋下留口。穿着时将衣服从头部套下,两肩处自然下垂,形成一种独特的穿着效果。

花溪苗族挑花贯首服盛装

该套服饰的下身为青布百褶裙,外围双层围腰,围腰底边饰薏仁珠穗。腰裙之间系挑花腰带。整套服饰全部采用挑花工艺装饰。

花溪苗族挑花贯首服盛装

花溪式服饰中的挑花非常精细巧妙,不用底稿,图案尽在心里,采用“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熟练地运用对比,互补等配色原理,富有装饰性。

花溪苗族挑花贯首服盛装

花溪苗族挑花中常见的图案有冰雪花、刺梨花、稻穗、铜鼓、灯笼、太阳、青蛙、燕子、楼阁、桥梁、河流、苗王印等多种图案,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制图:王珺璐

资料来源:贵州省博物馆、贵阳非遗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