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黔行丨贵州省花灯剧院院长邵志庆:推动贵州花灯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贵州音乐广播 | 2022-05-25 18:50

“ 推动贵州花灯戏的传承发展和社会普及。让贵州省花灯剧院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阵地。”

——贵州省花灯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邵志庆

华夏文明,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戏,在贵州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东西南北四路花灯,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如今,舞台上的花灯戏丰富了这一剧种的生命,在贵州省着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今天,更有着特别的意义。

FM91.6贵州音乐广播特别呈献《“艺”起黔行·繁花似锦》,本期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传承人,贵州省花灯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邵志庆。

贵州音乐广播主持人濮琳专访邵志庆

花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花灯实际上最早就是老百姓看灯、赏灯,拿着扇子和帕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达喜悦之情,最初是以歌舞的形式演故事。之后慢慢演变为婚丧嫁娶都会跳花灯,它具有“泥土”味,也是贴近老百姓的艺术表现形式。50年代,党和政府对地域文化高度重视,于是成立了专业的花灯剧团。

花灯戏是一种地方戏曲形式,花灯最早的行当是生角“唐二”和花旦“幺妹”,经过慢慢地演变,花灯戏的行当也全面完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推动地方戏发展,2021年,贵州花灯戏确立罗(江禹)派、邵(志庆)派,两个贵州花灯戏旦角表演艺术流派。

黄金十年,贵州花灯戏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从艺术创作、演出、舞台呈现、人才的培养,还有基本设施的建设,都收获满满。在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首届贵州省文学奖的评选中,贵州省花灯剧院出品的六个作品分获戏剧、音乐、舞蹈三个类别奖项,其中花灯戏《红梅赞》和《村里那些事》分别获得戏剧类一等奖和三等奖,民族管弦乐《高原·听见贵州》《接“天眼”回家》和琵琶协奏曲《乐呵呵》分别获得音乐类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花灯舞蹈《月下婆娑》获舞蹈类三等奖,这也成为了贵州省花灯剧院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每部作品的完美呈现都需要不断提升与打磨,这也是贵州省花灯剧院一直以来对于精品呈现的要求。也定期邀请省内专家,甚至全国知名专家在研讨会中共同研讨贵州花灯戏未来的方向和剧目的完善。

贵州花灯戏曲电影《月照枫林渡》海报

邵志庆在花灯戏《盐道》中饰田景花

2011年花灯戏《月照枫林渡》参加了第12届中国戏剧节,2013年又进行改编提升,升级版改名后的《枫染秋渡》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花灯戏《盐道》也进行了多版本的更新,在邵志庆看来,不停地提升,不停地打磨,不停地让剧目真正的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精品,这是贵州省花灯剧院一直以来的坚持。在打磨剧目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整个院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对于花灯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同时,涌现了一波又一波优秀的人才,包括贵州省民族乐团不仅是人才济济也是斩获佳绩,并获得了全国十佳民族乐团。

贵州省民族乐团

在整个花灯剧院的发展中,从艺术生产、从基础设施的建设、从人才的培养,都可喜可贺。为了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传承保护工作,避免花灯戏人才断层,经贵州省花灯剧院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商议,联合开办贵州花灯戏非遗传承班,以此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每年都会选送在职专业人才到中国戏曲学院或中国戏剧学院等高校进修,就算过程艰难,也会想方设法努力争取,只为让可塑之才踏踏实实也扎扎实实地进行专业上的提升。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

“贵州花灯戏表演人才培养项目”

邵志庆表示,黄金十年间,贵州省花灯剧院可谓是“硕果累累、繁花似锦”,更是登上了更高的平台。花灯戏《红梅赞》登上了央视的戏曲晚会、《夫妻观灯》登上了元宵晚会的舞台,还有洪湖赤卫队的《洪湖水浪打浪》,很有幸的在央视开播20周年的戏曲晚会上呈现,反响极佳,但更为重要的是花灯的魅力得以在高平台展现。在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全院向着一个目标去拼搏、去奋斗,成就了今日的辉煌,在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贵州省花灯剧院将不遗余力传承经典剧目,弘扬贵州地方戏曲,绽放新时代贵州精神。

花灯剧《红梅赞》剧照

花灯剧《夫妻观灯》登上央视《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

《洪湖水浪打浪》登上央视戏曲晚会

在贵州“黄金十年”的发展浪潮中,贵州省花灯剧院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新路,更为开创下一个“黄金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贵州省花灯剧院接下来的思考与突破,也将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用心用情走到基层中、走到群众中,深挖贵州地域文化魅力,创作出艺术性强且正能量、歌颂“真善美”的作品。也许未来将遇荆棘与险阻,但必将迎难而上,继续精心打磨艺术作品,用心去写,用心去挖,用心去整合,最后以精品呈现。

花灯戏《一路芬芳》剧照

花灯戏《云上红梅》剧照

花灯戏《七妹与蛇郎》剧照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优化文化生活的培源工程。“蟒山不见蟒,百花绣春光”一首歌谣千古唱,传颂《七妹与蛇郎》。作为上世纪风靡一时的传统花灯戏,《七妹与蛇郎》作为贵州省花灯剧院保留剧目,曾经于1960年首演,1968年复排演出,2012年,精益求精再次复排《七妹与蛇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承载着厚重历史意蕴的它将再次大放异彩,《七妹与蛇郎》“像音像”工程将以名家来呈现,让经典剧目更加经典,也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贵州的舞台。

大型花灯剧《月照枫林渡》主演邵志庆

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邵志庆专辑《花开的声音》

丰富的学艺经历、多艺术形式人物塑造及独到的审美追求,形成了邵志庆将青衣、花旦、彩旦融为一炉的贵州花灯戏旦角表演艺术流派,并将其广博传播。邵(志庆)派旦角艺术在表演上既追求空间的灵动,也注重花灯歌舞的原生形态;既追求戏曲程式化隐喻象征,又注重真切感受由内而外的松弛表达。在唱腔处理中,邵派旦角行腔上真假嗓兼用,声区通畅、色彩统一,可张可收、可虚可实,依人物情感表达需求而调动人声张力;润腔巧妙灵活,工花旦俏皮,工彩旦泼辣,工青衣宽柔。沉稳中见大气,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

从1978年进入艺术学校到接触花灯、认识花灯、爱上花灯,44年间邵志庆与花灯戏的“不解之缘”难以言表,但却用一部又一部精品剧目呈现且表达了她对于花灯戏的热爱,诠释了“ 德艺双馨、花艳灯明”。这一给她带来喜怒哀乐的艺术,她将用一生的时间继续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至关重要。文艺带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贵州省花灯剧院一次次走进机关单位、企业高校,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慷慨激昂的音乐、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邵志庆说:“前一段时间,我走进校园给孩子们授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也让更多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课堂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对花灯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的距离无形当中就拉近了,效果也非常非常的好,学生们跑过来说:“邵老师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地域文化,我们的贵州花灯传承发展下去。”这一席话让邵志庆感慨万分、也感动不已,恰恰又提醒她,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初心是什么?除了舞台上的呈现,专业人才的培养、大众化的培养以及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去宣传普及花灯文化,这对于贵州省花灯剧院而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贵州花灯戏》 戏曲讲座

艺术党课《红梅赞》进校园

文化艺术本就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戏曲进校园,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学生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撑。贵州省花灯剧院将继续推动贵州花灯戏的传承发展和社会普及,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阵地。

贵州音乐广播特别呈献《“艺”起黔行·繁花似锦》与你共同感受,深挖文艺热土,提炼艺术结晶,用心传非遗,用情唱花灯,为振兴国家文艺事业贡献源源热血的贵州省花灯剧院。

贵州省花灯剧院

贵州省花灯剧团成立于1956年,于2011年转企改制为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和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经过几代花灯艺术家的艰苦开拓和辛勤探索,花灯戏由一个单一的民间艺术形式衍变成载歌载舞、风格独特、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地方剧种,成为中国戏曲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还成立了贵州省民族乐团,承担着传承、弘扬贵州民族音乐的重任。近年来,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汇演、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等高端平台。先后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原创剧目奖、编剧金奖、导演金奖、领唱奖、指挥奖、音乐奖等多项大奖,小戏小品在全国及省内相关赛事中荣获过各类奖项,歌舞类的节目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多部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多次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政府文艺奖”等,演出好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