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花村
南花村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畔,距三棵树集镇9.8公里,距市区16公里。耕地面积364亩,林地面积2010亩。森林覆盖率为68.3%。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自然风光秀丽独特,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聚居村寨。
风景名胜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省级乡村旅游区,流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以三棵树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境内,流域内分布着龙井、怀恩堡、南花、季刀、南猛、脚猛、猫猫河七个苗族村寨和遗留的清代军事堡垒。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苗族歌舞、苗族服饰、苗族传统习俗以及苗族独特的“吊脚楼”建筑。
文物古迹
1.福音堂,原址建于清末,后损毁。现在的福音堂是1994年在原址上修建而成。
2. 潘家老宅有8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主人是潘成祥老人,它坐落于村委会后面。这座老宅下面由成千上百的石头堆砌着,有着很牢固的地基,上面便是苗家的吊脚楼,由村里出产的杉木盖成。老寨经过几次翻修,均是由潘成祥设计而成。
3.永世碑。永世碑位于南花村上寨村委会门口,宽40cm,高60cm,厚5cm,于三十年三月十五日立,记载了根据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十九日,依据判决平寨顾老五、鲁癸卯与南花寨潘世发、龙老方争山一案。
非遗项目
苗锦是苗族妇女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而织。《黔书》称这种织 法为“通经回纬”。其使用的平纹木机,必须用长约10厘米的舟形小梭,装入花纹色彩需 要的各色彩纬,依花纹图样轮麻色彩分块、分区,分段挖花缂织,其特点是:本色经细, 彩色纬粗,以纬克经,只显影纬不露经线。
苗族织锦又称织花,即以编织形成的花纹织物。 彩纬充分覆盖在织物表面,正面色彩艳丽。2008年6月7日,苗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庆活动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南花寨最隆重的祭祖活动。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
苗年节,南花村在农历的十月过苗年节,一般过九天。为了对祖先的尊崇,村里的每一家都要杀自家养的肥猪,此外还杀鸡、杀鱼、买的牛肉,还有自己做的豆腐等来祭拜祖先。每天要吃两次饭,在每次吃饭前,都先祭祖,在自家的堂屋的神龛前烧香,烧纸,烧蜡烛,并且把煮好的猪肉,鸭,鸡,鱼,糯米饭都夹出一点放在碗里,放在堂屋祭祖的桌子上,在倒一点酒放在碗里,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桌子上让祖先们吃。
传统建筑
潘家老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苗族
南花的建筑群基本是以吊脚楼为主,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分散在村落中。一般底层是用来饲养家禽或者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卧室的外面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为居住、做饭之用。吊脚楼上有走廊和美人靠,且走廊还配有栏杆。
法制长廊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苗族
法治长廊是传统苗族文化中议榔制度的继承。“议榔”苗语称“构榔”,是苗族地区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议事方式。议榔每隔若干年召集一次会议,制定新的榔规。这些榔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法”。会议由榔头主持,榔头由各寨寨老、理老等推举产生。每次议榔首先由各寨寨老或理老们商议议榔内容,然后召集群众大会议定,由大会通过,然后宣读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