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在这家文化公司 非遗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非遗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老招牌,也不是华丽空洞的老物件。
以前,提到“非遗”,有些人会觉得离生活很遥远;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了非遗传承和传播的队伍中,他们苦练技艺,和非遗双向奔赴。
当传统技艺坐上了新锐设计的“快车”,非遗文化也有了新的出圈方式……
开启“非遗传承+就业创业”新模式
在黔东南州麻江县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车间里,陈列着手工刺绣、蜡染、扎染、型糊染等非遗文创作品,60多位年轻绣娘“指点”着老手艺人针法、绣样……在技术活领域,一般都是“老带新”,这里却演变成了“新带老”的画面。
见记者疑惑,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讲起了一段经历。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苗绣蜡染文创产品的企业
2014年,刘海峰还在浙江一家大型卖场负责工艺品采购销售工作。苗绣、蜡染名声在外,客户常有采购意向,为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这促使他不得不外出寻找供应商。
“一提民族刺绣蜡染,就想到贵州。来到凯里、安顺等地考察了一周,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企业。”首次来贵州考察,刘海峰“失望而归”。
2018年,他再次来到贵州,10多天里依然没找到心仪的合作方。
“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手工技艺精湛的贵州,却没找到适口对需的理想产品。这说明什么,恰恰说明市场大有可为!”从“山外”到“山里”的两次“抱憾”之旅,不但没有动摇刘海峰的信心,反而催生出他到贵州创业的想法。
“热爱是创业的‘火把’,它会驱使一个人把事情做到极致。”2020年9月,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成立。彼时,3名平均年龄20岁的大学实习生,也成为该公司最早的绣娘和设计师。后来,随着平台事业的不断发展,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
年轻的刺绣设计师在做打板样品
当非遗碰上90后、00后是种什么体验?
今年26岁的龙朝芬是公司的一名设计师,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她说,学习刺绣没什么捷径可走,只能一遍遍地苦练基本功,刚开始练习针法与分线的时候,一双鞋垫绣了一整个假期。漫长的时间,与成千上万遍的重复练习,是积累也是磨练。在她眼里,刺绣已不单是一件精巧细致的手工艺术品,更是她生活中一道不可缺少的亮丽色彩。“很幸运自己的爱好和工作是一致的。”
“非遗不仅是艺术品,还是最有温度的一种文化资源,想要增加受众对非遗的了解和接受,产品得创新、得接地气。”刚大学毕业的00后设计师袁飞飞,一边继续修炼刺绣工艺,一边创新设计时下消费者更青睐的作品。
当前,许多和龙朝芬、袁飞飞一样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将大千世界勾勒进方寸绣品中,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她们不仅仅是单纯地热爱刺绣,而是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目前,公司正式职工超120人,带动2200余名乡村妇女灵活就业。
人才创新让非遗有活力
在非遗与文创交汇、碰撞已成潮流趋势的当下,公司如何在新赛道上“脱颖而出”?
答案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公司现有员工120余名,其中设计师近60名,大多都是90后、00后,绝大部分是贵州省内设计类高校毕业。”刘海峰说:“大学生设计师有区别于传统的审美眼光,而绣娘有高超的手工技艺。两者融合既能解决非遗的有序传承问题,又使传统手艺迸发新的活力。”
“传统非遗,其实可以承载很多想象,比如,苗族服饰上的一个绣花或一种绣法,在我们眼里,它的运用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千变万化……”公司副总经理石小仙说,她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毕业后,便进入公司实习,成为公司的第一个实习生。如今,从设计做到副总经理,石小仙既圆了自己的非遗梦,也有了不错的收入。
刘海峰认为,90后、00后的新点子、新创意,正是公司发展不可多得的财富。“相比于他们,我们显得略为保守。我们鼓励年轻人发声,即便他们说得不对,也要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而不是单方面地‘打鸡血’‘灌鸡汤’。”
创新是产品的敲门砖与生命线。在4年时间里,公司推陈出新,不断进行产品更新迭代。在传承苗绣技艺的同时,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与流行时尚,运用多种苗族刺绣针法完成工艺及纹样的提升与创新,研发出布艺玩具、服装鞋帽、家具软装等6大类共2000余款产品,由于价格亲民,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并在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CTE中国玩具展、深圳礼品展等各大展会上火爆“出圈”。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
“最好的传承就是让非遗产品走入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在刘海峰看来,公司年轻的设计师们在设计一个主题时有多种表达,每一种创意、想法也都能变成产品,在非遗技艺和创意设计的美好融合下,让非遗变“潮玩”,且这些产品无论消费者怎么在网上搜索,都找不到同款,自然避免了和别的店家同质化现象,这是公司创意文创产品泉涌的重要因素,也是公司迅速在玩偶、手工艺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制胜法宝。
凭借着创新及产量,公司产品除了销往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外,还将市场拓展到了阿联酋、西班牙、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并在麻江及周边县市开设25家工坊、在省内开设5家直营店、10余家联营店,在成都、杭州、重庆、长沙等城市发展了数百家经销商。
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美物不易得,针线之间考验的是极致的匠心。
“别小看这产品上面的非遗元素图案,即使看起来制作简单的发箍,也包含了多种复杂的绣法,就比如‘迷你兔’上这个小图案,从设计到刺绣结束就得需要两三天。”刘海峰顺手拿着一只“萌兔”刺绣布偶展示给记者看,一款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要制作出来其实并不简单,都会经过设计绘图、染缸染色、裁片缝纫、刺绣等多道工艺。
“我们还通过‘非遗人才+技能培训+文创’的模式,加大绣娘人才的培育,在非遗工艺技法上进行创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将刺绣和蜡染作为点缀装饰,从而提升绣品质感,降低制作成本,产品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吸引大批游客来我们这里打卡体验。”刘海峰补充说,通过现场体验和商品选购的方式,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助力当地实现旅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陈列的玩偶
经营过程中,公司注重工艺创新与产品设计,独创了连续图案型糊染、手绣数字化誊稿、滚筒拉布染布、自动控制气动植物染布等工艺技术,实现非遗手工艺品的高品控规模化量产。
“非遗+新媒介”是推广手工艺产品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为此,公司开发了国内领先的文创大数据系统和面向全国市场行业的第一个移动平台“绣娘”APP及专注于手工行业管理的“绣娘管家”小程序。
“中国的植物染、手工织、刺绣行业,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专业的网络社区,所以我们打造了一个增进行业企业深入沟通交流和开展线上交易的‘绣娘’APP平台,整合行业工厂、工坊和非遗传承人,做大做强染织绣行业。”刘海峰坦言,目前,已带动麻江、凯里、福泉、剑河等地2200名绣娘就业。
同时,公司注重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新添置了多台高配置电脑,专门用以使用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等AI大模型辅助设计系统,经AI辅助设计的展位已在中国进出口交易会(广交会)、CTE中国玩具展、深圳礼品展等大型展会使用。
设计师用AI软件设计图案
“市场受宠,产品‘出圈’,靠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千万。”刘海峰介绍,为了让麻江刺绣走出去,近年来,公司积极参加各类知名文创展览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将产品推向全国,让非遗技艺走出贵州,走向世界。绣出文化,绣出品牌,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麻江县将继续走“非遗文化+现代创意”之路,让传统文化新起来、潮起来,擦亮非遗文化金字招牌,打响知名度,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产业链,谱写麻江刺绣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