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为什么用重庆话唱出来更有力?丨声音里的中国
2022年9月15日,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川剧《江姐》荣获文华大奖,其中的唱段《川江号子》第一次用重庆方言喊出了船工们豪气冲天的气概。领唱者、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曹光裕说,川江号子是船工们在与险滩恶水搏斗中用来提振士气、传达命令的口号。
曹光裕:为什么我们重庆人唱这个号子听起来很震撼、很豪迈?因为号子是劳动的命令,你要准确地传达一个命令给各位船工,有些木船当年就是上百人,所以你的频率要高,你发出的命令要果断,不要拖泥带水,还要有内在的爆发力。
曹光裕演出剧照
同样是唱出来的音乐,川江号子算不算山歌?参加过各种歌唱比赛的曹光裕说,山歌讲究情绪的抒发和渲染,而川江号子则强调一切都要服务于如何提振队伍的向心力,因此更加注重节奏。
曹光裕:民歌的概念跟山歌差不多,声音很远,很舒缓,而且很自由,但是不能统一节奏。所以跟民歌、山歌比,我们非常注重节奏。首先要统一劳动节奏;第二就是你能不能提振劳动士气;第三是有没有优美的东西缓解劳动疲乏。
货轮穿越夔门
川江号子的歌谣数不胜数,之所以被称为川江号子,是因为那些传唱度极高的歌曲,几乎都是在长江中最美、最险峻的川江起源创造的。曹光裕说,重庆方言火辣豪迈,高亢激越的川江号子要用重庆话唱出来才最有味道。
曹光裕:我们重庆人说话很果断,很有爆发力。比如我们经常在劳动号里边有一个喊的是“联手们,又搬到起”,四川那边包括音乐学院的一些学生来学,说这段的时候,“搬到起”听上去就很软了,感觉它不来气。
川江上国内最大的内河枢纽港-重庆果园港
重庆话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的分支片区,方言中有大量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色词汇。重庆市文旅协会副会长、《水煮重庆》作者司马青衫说,重庆人豁达幽默,重庆话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形象生动。其中包含诸多人生哲理的“言子儿”,接近于普通话中的歇后语或半截话。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司马青衫: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形容一个人不会过生活,叫做“一碗米大饥荒,一斗米还是大饥荒”,意思是说他有一碗米,他家里面过得很饥荒,然后给他一斗米,他还是饥荒,就说明这个人很不会过日子。
曹光裕和团队还原当年川江船工的工作场景
从古至今,重庆因长江码头而兴,千百年来始终与大山大川为伴,也造就了重庆人顽强剽悍、豁达幽默的天性。这火辣的精气神散落在无处不在的美食和人间烟火中,也传承在铿锵有力的川江号子中,那声音,是人们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挠,更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一往无前的豪迈。
轮船在巫峡中穿梭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陈鹏 解朝曦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邹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