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参阅信息丨贵州资本市场发展参阅信息(2024年第120期 总第246期)

贵州资本市场 | 2024-06-26 10:06

一、年内80余家上市公司拟参设产业投资基金,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成重点投资方向。据《证券时报》报道,近年来,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上市公司拓展投资渠道的方式之一。截至6月24日,年内已有超8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参设产业投资基金或相关事宜的进展公告。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公告称,拟通过参设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或挖掘潜在优质企业,如佩蒂股份、东亚药业、海信视像、晶科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参设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标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主要目的是围绕产业链进行布局,进一步提升持续盈利能力。从投资领域来看,上市公司参设产业投资基金大多投资于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域。

相关市场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参设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强化延伸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强度,以基金为载体撬动其他资本来共同参与投资,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减持新规实施满月,重要股东减持规模同比降近九成。据《证券日报》报道,5月2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至今已满月。最近一个月内,A股公司披露的重要股东减持计划和减持规模同比大幅下降。从实际减持规模来看,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5月25日至6月24日的一个月内,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69.24亿元,同比下降88.28%,环比下降4.17%。

相关市场人士认为,发布减持的公司和重要股东减持计划数量下降,有多重因素影响,减持新规的实施是最主要的因素。减持新规直接导致减持家数和规模的下降,增加了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前的预披露义务,明确在重大违法情形下大股东不得减持股份。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违规减持监管力度明显提升。据统计,在减持新规落地的一个月内,地方证监局和交易所对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违规减持开出17份罚单,涉及19名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相关股东被采取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出具警示函等行政监管措施。

三、披露率超95%,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争相作答ESG“考卷”。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今年以来,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相关政策加快出台,A股上市公司强化ESG信息披露的趋势越发明显。截至目前,超过95%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实施ESG专项披露或相关披露。与往年相比,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央企价值创造与发现等方面的内容成为突出看点。相关市场人士认为,中央企业长期以来在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动社会低碳转型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低碳转型、稳定就业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央企通过提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绩效,也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强化资本市场价值认同。

四、今年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363亿元。据陕西发布消息,今年以来,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坚持引入多元化资本,高效整合资源、创新合作模式,与三角防务、重庆农投等产业资本,中科创星、唐兴资本等知名机构,西科控股、陕西空天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子基金。截至5月底,累计设立子基金30只、参股国家级基金1只,总规模达363亿元。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注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30只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34个,投资金额96.32亿元,其中近60%的资金投资于省内企业,带动其他资本投资陕西近230亿元。子基金所投项目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86.22%,种子期或天使期项目超过50家。在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已投项目覆盖光子、半导体、航空航天、钛及钛合金等31条重点产业链。

五、内地企业踊跃赴港上市,港股新股破发率创近五年来新低。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6月24日,27家企业在港交所首发上市,其中26家企业为内地企业。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破发的比例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低。业内人士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随着港股估值水平进一步修复,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赴港上市。内地的地方国资平台也频频现身多家IPO企业股东名单,成为其上市的基石投资人。“联动当地产业发展”是地方国资平台做基石投资人的关键。

业内人士透露,5月以来,内地企业赴港IPO步伐加快,一个明显的迹象是多家企业原计划在下半年择机上市,但自5月起它们提前准备,以抓住港股回暖期尽早上市。这背后主要受两大因素驱使:一是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令全球资本再度重视港股投资机会;二是人工智能、新消费等公司IPO不断,其他企业也想抓住窗口期。港交所持续欢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并致力于提升监管协作效率、上市资源对接。去年以来,港交所分别与西安、青岛及黑龙江、广西等地签订合作备忘录。

特别声明:

本栏目旨在及时收集整理资本市场重要信息供各市场参与方学习、参考、借鉴,文中涉及的任何案例、行业、板块、概念等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栏目所收集整理的信息力求准确可靠,但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不作保证,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