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包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暨高产优质新品种“中农粳11”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举行

农民日报客户端 | 2025-09-01 17:45

8月2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联合举办的“科技包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暨高产优质品种“中农粳11”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省虎林市举行。会议旨在通过“科技包场”行动,进行水稻良种和配套技术的集成示范,促进科企深度合作,打造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样板田。

与会专家现场观摩了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四分公司的“科技包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样板田。该示范采用水稻增密调肥抗冷高产栽培模式,以水田标准化格田改造、旱平免搅浆、侧深施肥、宽窄行插秧等适用新技术配合“中农粳11”等水稻新品种,万亩样板田较常规田亩增产5%以上,百亩核心试验田较对照田亩增产8%以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科技包场”模式通过建立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管理机构、种植大户的“四级联动体系”,将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有机融合,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适宜在各大农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王宇鸿指出,中国农科院开展的“科技包场”行动就是要面向农业主战场,全方位挖掘水稻单产提升要素,深化科企合作,全要素统筹实施加快水稻单产提升的步伐,打通新品种新技术快速推广通道,进一步延长高产优质类型新品种的产业链价值链。她强调,作科所要重点围绕“科技包场”行动,进行优良品种和关键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以品种合作为契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和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作科所副所长王文生表示,作科所主持的八五四农场水稻“科技包场”行动,创建了“一喷两控三防四促”的创新调节模式,主要从作物品种筛选、水肥调控、化学调控、高产栽培技术等进行集成示范,建立了“中农粳11”百亩核心试验田和万亩片区,为作科所农业科技成果在黑龙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作科所将继续深化与相关部门、种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东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中农粳11”是作科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经多年探索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等特性,两年区域试验比对照“龙粳21”增产6.9%,生产试验增产8.4%,2023年以来多点试种平均亩产超7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66公斤。

此外,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董国忠、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东来、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副总经理苑庆伟、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兼总经理杨楠等同志出席了本次会议。参会人员包括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相关人员,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16家分公司代表,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各区域公司代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以及种植大户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