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最早的它,居然是由“手”“竹”“口”组成的!
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和知识的主要工具。
图1:“书”字的甲骨文写法
今天,我们就从“书”字的甲骨文说起(见图1)。“书”由三个部件组成,上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竹”(这里的“竹”可以理解为小竹棍儿或者小棍上绑有“毛”的毛笔),下方是一个“口”。它的意思就是,手拿毛笔记录下“口”所说的语言。
图2:“书”字甲骨文的其他写法
“书”字的其它写法变化不大(见图2),有的在“口”内加了一个小横,表示了强调“语言”的意思。
原始人类借助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但是,人类的记忆到底是有限的,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这时候,文字就产生了。
最早的文字是一种图画,文字的雏形期,也可以称之为文字画。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良和演进,渐渐成为象形文字。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才最终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
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籍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言文早于记事文,从商代甲骨卜辞里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直到周代以后,特别是战国时期,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样,文字就开始复杂起来。
图3:“书”字的周代金文和战国文字的各种写法
通过“书”字周代金文和战国文字的写法可以看到,无论字形如何变化,始终少不了“手” 和 “笔”两个重要的元素。所以,最早的“书”是一个动词,指记录和抄写。
图4:“书”字小篆的写法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书”字小篆的写法就比较复杂了(见图4)。因此,这个时候的“书”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首先,书写材料变了。不再是龟甲和兽骨,而是竹木简。其次,从原来的“记言”到“记事”,内容也增多了。最后,为了确保记事竹木简的顺序不乱,就用绳子串起来,称为“卷”。这样,最早的“书籍”就出现了。因此,在“手”“笔”和“口(曰)”之间多出来的那些部件,可能表达的就是竹木简编成的“卷”。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也是从这时候起,“书”又多了一个名词的属性。
图5:“书”字隶书的写法
汉代崇简,所以,隶书的“书”字就用两个短横代替了小篆的繁复笔画(见图5)。从此,繁体字“书”的字形就基本固定了,“书”又多了一个“书写之法”的意义。
图6:“书”字的字体演变
从“书”字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字体演变来看(见图6),其字形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所以,隶书又被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