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杀丨那些年我们爱上的国产动画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国产动画的“黄金年代”,10年间,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力,中国出产了超过100部动画片,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到今天都被称道的精品,却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老一辈动画人,把“探索民族风格之路”作为奋斗的目标,用一笔又一笔“笨”功夫,创作出众多经典,为中国动画在国际上赢得“中国学派”的声誉。
这些曾陪伴大家成长的人物和故事
你还记得吗?
「动画带给我们的童真时代」
1980 《阿凡提的故事》
最初只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发行的一部木偶动画电影,取材于流传已久的维吾尔族民间传奇人物阿凡提,后来导演曲建方又陆续设计了基于人物的系列故事,最终形成十几集的动画系列片。
阿凡提的机智和幽默,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人一琴一驴畅游天下的形象,也在当时的儿童心中,无意间播下自由的种子。
1980 《三个和尚》
一部18分钟的短动画,曾获柏林银熊奖,也是中国电影百年的一百大作品之一,由徐景达、马克宣担任导演,包蕾任编剧。“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民间故事家喻户晓,本片在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基础上有一定新编。它首先展示了“没水吃”这一传统结局,随后笔锋一转,让三个和尚在面对灾祸时又团结起来,找到相互协作的出发点和工作方式。
1981 《九色鹿》
由钱家骏、戴铁郎担任导演,潘絜兹任编剧,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九色鹿经常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在帮助过弄蛇人后,弄蛇人向国王告密出卖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险,弄蛇人受到应有报应。
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了我国早期动画人用“笨”功夫制作优良精品的勤谨细致。片长只有短短24分钟,但创作团队在莫高窟里住了23天临摹壁画。那时没相机,全靠手工临摹。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临摹了21幅壁画,积攒了5大本厚厚的素描本。
1981 《猴子捞月》
一部剪纸动画片。导演周克勤针对儿童观赏的心理特点,采用简单、明快、生动的样式格调,让该片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强烈的儿童情趣。
围绕“捞月”所进行的前后情节扩充,也合理有趣:猴子们在捞月之前,先是追月,随后摘月,捞月前特写猴子们期待的眼神,月亮“摔碎”后特写它们掉下眼泪。除去猴子外,动画片也增加了猫头鹰和蟒蛇的形象,被蛇追的部分采用横移镜头,这一细节被认为是全片亮点。
1983《天书奇谭》
我们看到《天书奇谭》虽然视觉元素很中国,但它的剧情有西方色彩。看守天书的袁公趁玉帝出行,偷走天书,带到人间。在人间,他施法把一枚天鹅蛋变成一个人形小孩,取名蛋生。袁公将偷来的天书传给蛋生,让他造福人间,随后出来三个狐狸精,围绕天书展开了一场争夺。袁公和古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如出一辙,为人类带来知识和光明,自己却遭受天帝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