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贵州|贵州历史文化名人:丁宝桢(下集)

唐亚平工作室 | 2022-03-02 18:57

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和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十集系列电视纪录片《贵州历史文化名人》将于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纪录片分别围绕着五位明清时期贵州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丁宝桢、李端棻、杨文骢、郑珍和周渔璜进行讲述,每位人物有纪录片上下两集,每集约30分钟,共十集。自3月1日起,每周二晚播出一集。纪录片从文献诗文、学者访谈、历史推演等多个角度,呈现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五位贵州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3月8日周二20点10分,《贵州历史文化名人》第二集《丁宝桢》下集,将在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贵州历史文化名人》第二集
《丁宝桢》下集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也是丁宝桢任山东巡抚后的五年,黄河在山东郓城侯家林决口。水势汹汹,南灌运河,潜运受阻,田庐漂没,人民叫苦不迭。如果不迅速堵上决口,曹州、䆓州、济宁以下数百万民众只能坐以待毙;由于洪水泛滥大运河也受到淤泥的堵塞,江南与京城之间的运输动脉受阻,丁宝桢带病请奏督工。下令各级官员,倘敢阳奉阴违,有心贻误。一经验实,即将该员正法。

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大堤合龙。运河交通恢复,京师人心安定。清廷嘉奖丁宝桢,艰巨独任,功成迅速,特予优叙。 

同治十二年,黄河又一次大决口,洪水浸注五省,水患绵延数百里,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面对滔滔洪水,各地紧急调来的治河官员纷纷推诿,各行其是,以致华北五省几十个州县被洪水淹没了整整一年。此时,55岁的丁宝桢正告假在贵州老家,得知灾情严重,便千里迢迢赶回山东,主动请缨治水。

在丁宝桢的率领下,军民同心,历时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长堤二百五十余里,障东堤修好后,黄河从未在此决口。

丁宝桢在山东主政期间,加强了山东的海防建设改组登荣水师,在济南创办了山东省创办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府——尚志书院,他还做了一件事,不但开创了山东省的近代工业,而且这个企业还延续至今——山东机器局。正当丁宝桢将山东治理得紧紧有条,各项社会事业初显繁荣时,一道圣旨,摆到了他的面前。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丁宝桢奉命调任四川总督,同时兼任四川巡抚一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赔款割地,国库近乎空虚;再加上镇压太平天国和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国家财政更是捉襟见肘。盐业是清政府的重要财源,清政府控制盐业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专卖制,即官督商运商销食盐制。四川是井盐的重要产地,盐业是四川省一大产业,也是第一大宗税源。

康熙以后,川盐实行井场采卤,炉户煎盐,招商运往引地销售并收取盐税的制度。四川所产食盐不但供应本省,还配销到贵州大部分地区及云南、两湖、甘肃、西藏等地。自嘉庆、道光以来,盐政废坏,岸区倒悬,私盐泛滥,盐引大量积滞,官商共同舞弊,勒索浮收,层层苛扰,税课亏损,盐商疲竭,商运流通环境严重恶化,专商运销制度日趋衰落。因此,不产盐的贵州盐价极高,当时有着“斗米斤盐的说法”。

丁宝桢到任以后不久,查知四川省盐务“积弊甚深”,从川省盐务发展及税收亏损考量,变“官督商销”为“官运商销”。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左宗棠急于恢复两江地区的税收,向朝廷请旨:恢复两湖地区的淮盐供应。这意味着,川盐要逐步撤出两湖市场,为了保证四川盐税收入和盐商的利益,丁宝桢必须新开盐路。

同治三年(1877年)七月二十二日,丁宝桢向朝廷陈奏其改革方案,即《筹办黔岸盐务官运商销折》:“奏为黔、滇两边盐务废弛已久,现拟委员先行筹办黔岸,请将新旧引盐改由官运商销,酌拟章程,敬缮清单,并请借拨各款,恭折仰祈圣鉴事。”

云贵两省盐路的开通不但保证了川盐的税收,极大的平抑了云贵两省的盐价,同时也为两省带来了额外的税收。然而改变盐法是一场牵涉面很广的重大变革,这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大变动,不能不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当时很大一部分反动派来自原来的官绅勾结者。

2018年8月13日,都江堰水利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这是都江堰的第三项“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采用的原理和建造技艺,一直被视作水利工程建设的样板,被国内学者描绘为“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也被全球水利专家一致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至今仍为世人称道和学习。

在如今离堆公园的堰功道两侧,塑有为整修都江堰做出突出贡献的历代先贤们的雕像,左侧第一尊便是丁宝桢的雕像。

由于连年战乱,到丁宝桢接任四川总督时,都江堰的修整已经搁置了半个世纪之久,灌溉面积大幅减少。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丁宝桢组织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他与时任灌县知县路葆德往返勘察十二次后,得出结论:都江堰用竹笼堤“岁修累甚”,拟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将分水鱼嘴、内江仰天窝鱼嘴、浦柏河鱼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石条修砌。石条之间用铁锭项链,并用桐油糯米汁嵌缝。原想做成一劳永逸的工程,不料一场大水过后,部分石条被冲垮。

丁宝桢同时修建了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水泻水工程,疏淘内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四十多万方,有效预防了决堤的险情发生。增加了灌溉面积数十万亩,灌区由六个州县扩大到十六个州县。

山东与四川在整个中国来说算是富庶之地,然而在这两省主政二十余年的当朝一品丁宝桢却常常是旧债未偿,又添新债。按照清朝例规,四川总督的收入:有夔州关的公费每年一万二千两,川盐局的公费每年三万两,丁宝桢却一概不取,只取奉旨核定的养廉银一万一千两,每月所入不足千两。这不足千两的银子,要开支幕府里几十上百人的薪水饭食,还要帮衬上门来告穷的亲戚故旧,因此常常窘迫。

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二十一日,丁宝桢病逝于成都川督任所,享年67岁。病逝当天,丁宝桢还在病榻上口述《叩谢天恩遗折》,由小儿子代为记录:奏称外洋和约,万不足恃,海军即已创办,即应实力操练,腹内防军不宜再议裁撤。皇上要以近贤人君子,远宦官宫妾为图治之本,勿以财用不足而进言利之臣,勿以时局多艰而行苟且之政,固结民心即所以深培国脉。四川所裁之夫马局不宜再开,所办之官运局不可遽改,机器制造为异日之军需,积谷仓储备全川不时之荒歉……

丁宝桢去世后,朝廷嘉恩追赠太子太保衔,赐祭葬,益文诚,入祀贤良祠,准山东省城、贵州原籍和四川省城建立专祠。

丁宝桢出身进士,以办理团练之功,历任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后,致力于自强御侮,修筑炮台,办机器局,仿造洋药、洋枪、洋炮卓有成效。在中俄伊犁交涉期间,中法战斗期间,都有突出的表现,堪称晚清督抚之中的佼佼者。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丁宝桢斩杀了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多年以后,慈禧送给他四个字——国之宝桢。

丁健是丁宝桢的直系五世孙,2012年,他将家族中保存下来的,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长的十二封家信,整理出书,命其为《丁诚文公家信》,随后出版。

丁健 丁宝桢直系五世孙:他就告诉他儿子,你现在做着官了,趁着官势,你就赶紧做一些对人民有好处的事。第二个他告诉儿子,你做对人民有好处的事,不要一开始不理解,不要一下子想做很多很圆满的事情,能做多少做多少。小的也做,大的也做,做一件是一件。

丁忠武 丁氏族人、织金县纪委退休干部:他的这个思想对我们丁氏的后人也有所启发。远的不说,比如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丁家没有出现或者是贪污,或者是腐败的这类的人。还没有出现。

丁宝桢这一生,为人做事,正如他在给长子的一封家书中所提到的:“至做官一事,原是讲求做事,其补署一切,应听之天命。万不可有心其间,一涉有心,即易入于钻营,将顺卑鄙一路,切毋以此为念!立定脚跟,做人做事,方是大丈夫所为。”

请观看《贵州历史名人》系列纪录片第三集《李端棻 上集》,3月15日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六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