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关注仲恺·安龙共建产业园: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 2025-10-14 12:52

10月14日,《农民日报》4版综合新闻刊发报道《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仲恺·安龙共建产业园探索东西部协作的“瑞龙模式”》。

报道全文如下:

2022年8月以来,跨越山海,从南海之滨的广东惠州仲恺到贵州黔西南腹地的安龙县,一座崭新的4.0版本产业园——瑞龙工业产业园拔地而起。它不仅是仲恺高新区与安龙县优势互补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东部管理输出+西部资源承接+双向价值共创”协作新范式,为新时代的东西部协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瑞龙样本”。

“先行者”的经验植入——

以东部标准打造西部标杆

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西南州工作组安龙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的精准谋划与强力推动下,仲恺·安龙共建瑞龙工业产业园诞生了。作为仲恺国家级高新区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仲恺”)首个在异地独资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5.33亿元,占地198亩,总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是目前安龙县规模领先、建设标准最高的产业园区。

然而,高标准的硬件只是骨架,先进的管理体系才是灵魂。“东西部协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引入东部地区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运营经验。”黔西南瑞龙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纪承甫一语道破“瑞龙模式”的精髓。园区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过程由经验丰富的东部团队主导,将珠三角经过市场千锤百炼的园区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系统性“植入”,从源头上规避了西部地区在产业园运营中可能遇到的经营短板,也为安龙本地建筑行业提供了一套可看、可学的现代工业厂房建设规范,实现了一场无声的技术转移。

仲恺·安龙共建产业园园区运营启动暨企业现场签约仪式

“筑巢引凤”的精准落子——

优势互补构筑产业生态

一个成功的产业园,绝非简单的厂房聚合,而是一个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园区敏锐捕捉到安龙在人力、电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招商目光精准锁定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纺织等对成本敏感的产业方向。

贵州昌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双应算过一笔账:“在安龙,招工比珠三角容易,人工和电费成本都低得多。单是这两项,一年就能为我们节省上百万元。”尽管面临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运输成本偏高等挑战,但综合优势依然突出,这成为吸引产业转移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更深层次的吸引力,源于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园区引进的企业中,如昌润电子此前已在惠州布局。此次西迁,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延伸,更是借助仲恺高新区的产业链“磁吸效应”,为安龙带来了产业链的“建链”与“强链”。

开园至今,园区已成功引进优质企业10余家,协议投资总额达6.7亿元,其中3家龙头企业已完成1.3亿元实际投资,创造就业岗位211个。“我们引进的企业都是精挑细选的,与园区产业定位高度匹配。”纪承甫对未来充满信心。根据规划,园区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超8亿元,年税收贡献突破40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

“店小二”的服务精神——

让企业感受有温度的园区服务

优越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瑞龙模式”将东部高效亲商的“店小二”理念,与安龙本地务实肯干的执行力深度融合,为入驻企业打造了一个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务生态。

在工作小组推动下,两地共同组建的联合招商工作专班,提供从选址到办证的“一站式”服务。除“三免两减半”租金优惠外,还推出针对高新企业、重点项目、技术人才的专项政策包,涵盖研发、土地、税收、住房、教育等多方面支持。“从成本减免到资金支持,现在园区政策越来越精准,企业获得感很强。”昌润电子的财务人员对此赞不绝口。

为了让企业诉求“第一时间被听见、第一时间被解决”,安龙县创新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和县领导挂包服务制度。截至2024年9月,县领导已带队走访企业18家,对企业提出的原材料运输、员工培训、融资贷款等60余条诉求,全部建立台账、限时办结。“企业有问题能快速反映上去,我们作为园区运营方,协调起来也更顺畅。”纪承甫对此深有感触。这种有温度的服务,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仲恺·安龙共建产业园园区全景

“安居乐业”的人本逻辑——

让产业工人“留得下、干得好”

产业发展的根基在人。瑞龙工业产业园将保障产业工人的利益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为工人构筑起稳定就业、稳步增收的坚实平台。

“以前在外打工,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在家门口上班,钱挣到了,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黄双应一语道出了许多返乡工人的心声。随着园区企业陆续投产,宿舍楼、食堂、超市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大量优质岗位持续释放,吸引着越来越多在外漂泊的“候鸟”归巢。为了让工人“干得好”,园区与企业联手推行“以熟带新”等培训模式。在昌润电子,一位熟练老员工带教几名新员工,短短1个月就能独立上岗。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也提升了本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形成了产业升级与就业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实在在的增收,是最好的证明。如今,园区工人的月薪普遍高于当地传统行业,且收入稳定有保障。贵州云纺纺织有限公司通过成本优化,每年节约的人力成本达32万元,企业将部分红利用于提高工人薪酬福利,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赢。从211个岗位到未来的2000多个岗位,瑞龙工业产业园正让“一人就业,全家增收”的美好愿景,照进安龙千家万户的现实。

从东部经验的系统植入,到西部资源的精准承接;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到产业工人的安居乐业,仲恺与安龙的这场“双向奔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发展理念、产业生态与民生福祉的深度融合。一颗在黔西南大地上播下的“东部种子”,正在山海协作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示范林”,为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瑞龙力量”。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王明娅

责编:王军

编审: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