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司法局子营司法所丨“特色调解室”解纷工作法
余庆县子营司法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家庭婚恋、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全覆盖创新“特色调解室”工作法,实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2023年“特色调解室”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47起,成功调解545起,调解成功率98%,涉及金额约1500万余元。领衔“特色调解室”创建工作的司法所所长冉茂国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贵州省第三届“十大法治人物”等荣誉称号。
打造家门口调解堡垒,让调解“更方便”。全覆盖搭建调解平台。司法所以遵义市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胡坤调解工作室”为示范,在街道全面推行“老石、老皮、亚军、劲松、杨亮”5个独具个人特色的调解工作室。以街道综治中心为轴心,依托“特色调解室”,整合驻地公检法等部门资源,打造“一中心+驻地部门+特色调解室”15分钟调解便民服务平台,构建“点、线、面”共同发力的“一站式”调解格局。全要素建强调解队伍。采取“1+1+N”模式,每个“特色调解室”由一名人熟、地熟、群众认可度高的调解员领衔,法律顾问参与,社区法律明白人、五老人员、警务助理、县直机关选派干部等共同组建的专业化调解员队伍,推动调解室由“单打独斗”向“全员参与”转变。如积善社区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结构复杂、邻里纠纷凸显,“胡坤调解工作室”创新推行矛盾纠纷调解“六字诀”,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7件。全流程设置绿色通道。在“特色调解室”设置退役军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众绿色通道,有针对性的对特殊困难群众开展专门调解,从问题反映、调解处置到成效回访形成全流程工作闭环,做到特殊困难群众纠纷立即调、快速调、专门调,全力保障特殊困难群众合法权益。自2019年设置绿色通道以来,调解涉及弱势群众纠纷23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强化源头治理夯基础,让群众“更满意”。增强知名度,提升群众知晓率。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社区公示栏、楼栋公示牌和入户走访“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将“特色调解室”人员组成、擅长领域、工作职责向群众进行公示,让特色调解室在街道“遍地开花”。增强透明度,提升群众信任率。将每周四设置为“群众说事日”,依托调解室,开展“群众说事”活动,公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涉及群众隐私、商业秘密的矛盾纠纷,让调解过程、调解结果透明化,以较高调解成功率,全面提升群众信任率。增强参与度,提升群众满意率。对一般纠纷,由调解室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门调解;对涉及人多、面广、事杂的重大或疑难纠纷,由“1+1+N”调解队伍共同参与调解,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自成立“特色调解室”以来,开展公开调解274次,调解成功273件,邀请法律顾问、乡贤寨老等人员参与调解63次,群众满意率达100%,形成了“有争执找调解室”的良好氛围。
建立链条式调解服务,让效果“更明显”。抓实“调前”基础。“特色调解室”收到当事人诉求后,对诉求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制定调解方案,开展走访调查、核实诉求缘由,对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梳理,最大限度做实调前工作。如2023年上里社区“老皮工作室”打出勤、快、宣、访“组合拳”,抓细抓实调前工作,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5件,实现了社区无群体性上访、无“民转刑”案件发生。抓细“调中”步骤。调解程序开始后,严格按照“调解员约见当事人→讲解调解原则、阐明调解背景→听取当事人陈述及诉求→归纳总结争议焦点→公平合理提出解决争议意见建议→签订调解协议”方法步骤,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成功但需要执行的纠纷,建议当事人申请办理司法确认。抓常“调后”回访。矛盾纠纷成功调解后,“特色调解室”定期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对复杂易反复和濒临激化的案件进行重点回访,核查调解协议执行情况,了解当事人思想行为动态,避免产生新的矛盾纠纷,切实巩固调解成效。如2023年街道“老石工作室”创新运用“四步四心”工作法,在调解过程中做到热心接待平怒气、细心调查梳问题、耐心化解止纷争、真心回访促满意,化解纠纷9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