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南市临塘乡东坑村虔心小镇:“虔”心“虔”意助力乡村扶贫

世界旅游联盟 | 2021-12-10 09:30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临塘乡东坑村虔心小镇,是一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虔”文化为主题,融合当地丰富的山、水、茶、竹等优质资源,集自然风景、客家民俗、虔茶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近年来,虔心小镇依托“休闲度假旅游板块+有机虔茶基地板块+虔山飞鸡农业板块+毛竹林生态林业板块”,带动周边贫困户深度参与生态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旅游助力乡村脱贫的新路。

挑战与问题

虔心小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临塘乡东坑村,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虔心小镇以有机茶、赣南油茶、竹林飞鸡、中草药种植、水果种植等为基础。但是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稀缺,农村留守的多为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人,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受限。虔心小镇未来规划是在现有茶旅融合特色小镇的基础上,升级成为高端康养旅居度假目的地,但其开发方作为民营企业,在项目用地、政策扶持、金融政策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措施

1.“景点建设+项目扶贫”。统筹安排景点建设项目,以虔心小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带动贫困村环境整治提升。在道路整治方面,龙南市政府投入6800多万元建设了长8.2公里的旅游公路,改善了虔心小镇的交通;在村容整治方面,虔心小镇投入600多万元对彭屋、老村等11个村庄实施了村容整治项目,既提升了景区周边环境水平,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在健康供水方面,启动了投资230万元的东坑村农饮水工程,让村民都喝上了健康水,不仅保障了水质安全,而且实现了景区和村庄一体化供水。

2.“劳务用工+就业扶贫”。虔心小镇在开发建设、运营服务的过程中,优先吸纳贫困户进入景区务工就业,并向贫困户提供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山鸡饲养、石斛种植、林业护理等多种就业岗位。现已吸收固定员工600至800人,其中贫困户300多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已逾3000元;在每年春、秋采茶季,聘请雇用大量临时工,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3000人,每人每天的采茶收入可以达到200元。另外,景区建设施工方面也吸纳了大量东坑村以及周边村落的劳动力,每人每日可获得80至120元的酬劳。景区的发展建设,带动了东坑村和临塘乡的村民就业,提高了整个龙南市的就业率。虔心小镇为当地的贫困户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贫困户的工资收入,根本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3.“旅游产品+产业扶贫”。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倒包返租型。虔心小镇不仅主攻旅游项目,还开发特色生态农业项目,如“虔山飞鸡”和“有机虔茶”。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帮助他们增收增产,昔日的贫困户,如今年人均收入有5万至6万元。二是自我发展型。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动员当地农户跟进发展优质油茶产业、土窑鸡产业、竹筒酒产业、石斛产业,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增加农户家庭的经营性收入。而且,在农产品销售方面,采用“电商+互联网+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油茶、山鸡、虔茶、竹筒酒等农副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三是基地共建型。鼓励农户将山场、耕地、低产油茶林、闲置土坯房等资产资源折价入股,明确低保福利,再根据盈利情况分红,目前已吸收贫困户入股资金290万元。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又能对贫困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4.“旅游企业+社会扶贫”。虔心小镇带头参与捐资助学、健康基金、健康义诊等系列扶贫活动。在教育扶贫方面,虔心小镇捐资114.74万元新建了临塘学校教学楼,捐资100万元筹建了龙南中学电子图书室,不仅完善了学校教育设施,丰富了学校的图书资源,而且大大改善了孩子们的读书环境。在健康扶贫方面,针对因病致残或者没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虔心小镇按照每年每户1000元的标准发放健康基金小册子,村民在龙南县的中医院看病时,用小册子中的金额抵扣医药费即可。目前,享受该健康基金的贫困户已达500户,整个临塘乡基本上都已覆盖到。虔心小镇在做好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履行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

5.“遗产保护+文化扶贫”。虔心小镇通过旅游项目开发,在有效利用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通过非遗中心建设,部分珍贵文物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挂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便逐渐从政府行为转变为群众自主行为。虔城手工艺世代相传,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及完整的工艺流程,往往是采用天然材料,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加工茶、油、布、陶及特种工艺。虔心小镇在向游客展示这些手工艺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斗茶表演、客家山歌等传统文化也在此生动演绎。虔心小镇每年在虔茶开园这天都会举办一次复古的祭茶仪式,通过还原宋代茶礼,展现中国茶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遗产保护开发,虔心小镇不仅带动了一批贫困户作为传承人直接就业、创业,而且极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成效

在虔心小镇的辐射影响下,该镇所在地域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居住土坯房人数大量减少,混凝土住房明显增多;农业生产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从传统的铁犁牛耕转变为现代化机械生产;农民衣食住行方面也有了明显改善。围绕虔心小镇旅游发展的农家乐、生态采摘等经营模式逐渐兴起,据不完全统计:虔心小镇观光餐饮年收入在100万元左右;农业特色产品年销售收入约300万元;其他收入则正以每年10万元的增量逐年增加。

经验与启示

脱贫攻坚能否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是否有产业支撑。虔心小镇从发展之初就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定位:一定要有既独具特色又能因地制宜的产业基础。依托十万亩林地资源,虔心小镇大力发展有机茶、纯放养竹林鸡、油茶、脐橙、蔬菜、笋干等产业项目,紧密围绕这些特色农产品,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着手,加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塑造地方特产品牌形象,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形成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在农业特色产业支撑的基础上,虔心小镇建设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产业升级,提高脱贫保障能力,增添乡村振兴活力。

1.六大基地打造第二家园。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名片”带来的流量,虔心小镇以现有万亩有机茶园,百草园中草药基地,猕猴桃、冰橘基地,油茶基地等农业产业资源为基础,升级规划建设了“六大基地”,即:生态茶园与制茶基地,葡萄庄园与酒庄基地,生态农耕、蔬菜基地,百果采摘基地,中草药基因库,森林康养基地;同时,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客户,推行“第二家园计划”,即通过“一亩田林”的认领方式,客户可成为虔心小镇极具荣誉感的“庄园主”,与贫困户深度帮扶,开启候鸟式旅居度假的新生活方式,把虔心小镇变身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家园”。

2.合作机制保障扶贫效应。针对贫困户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实际情况,虔心小镇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现有针对性地帮扶,构建可容纳、联结机制可操作、带动扶贫有效应、贫困户融入有途径、收益有保障、扶贫产业有看点的整体格局,强化“造血”功能。

3.线上线下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带动周边发展,走出一条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在线下,打造以虔心小镇为中心的产业圈。虔心小镇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注册有“虔茶”“格物之源”两个品牌;2020年起,虔心小镇还将投资60亿元注入乐启生生态健康产业项目,建设八大中心和六大基地,此举必将带动周边温泉、民宿、餐饮业的发展,给贫困户增收和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在线上,以“虔心小镇”线上商城为中心,探索“基地引领”抱团发展模式,除销售自产的高山茶油、蛋、蜂蜜、冬笋等产品,还可整合本地特产脐橙、大米、大豆等生态农产品,帮助农户打开销路,增强脱贫可持续性。

下一步计划

围绕虔心小镇“瞄准珠三角,对接粤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第二家园”的发展定位,完善建设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产业升级,提高脱贫保障能力,增添乡村振兴活力。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客户,推出“一亩田林”私人订制庄园计划,涵盖1份稻田、1份蔬菜、1份茶园、20株果树(葡萄、猕猴桃、冰橘、柿子等)、若干种中草药等。客户认领后,虔心小镇向其颁发“庄园主”田林证书,并通过二维码对其订购的农作物进行溯源识别,客户日常通过手机终端便可实时查看田林种植管理情况。订制后的田林由虔心小镇统一代管,虔心小镇再发包给当地贫困户种植管理,由此搭建客户与贫困户之间的交流平台,贫困户成为客户的“田林管家”,提供“管家式服务”,通过建立微信群,实时将田林情况拍摄照片和视频传输给客户,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劳作、打理,丰收时一起采摘果实。通过互动,让每位客户不但有亲近田林的惬意感,更有支持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荣誉感。

(图文均由世界旅游联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