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千年寓意深长的荔波地名故事

云黔南网 | 2021-06-09 17:18

荔波很多地名,历史久远,比如荔波、茂兰、劳村、皇帝洞等地名沿袭呼叫已上千年;方村分县、旧县、岜容、岜乃等地名也是五六百年,有的出现在《宋史》里,大多出现在明清旧志中。

荔波,一个优美的地名,最早见于《宋史》,首见于记载荔波布依族农民起义首领蒙赶称帝的史实段落里,那是宋代庆历四年,恰恰是范仲淹书写《岳阳楼记》同一年。荔波之名,既好看又好听,词义华美音韵铿锵。黔南12县及广西南丹环江邻县,县名多次变更,名称几经更迭,只有“荔波”一直沿用上千年至今。

荔:布依语是好、美丽的意思;坡:布依语山坡的意思。荔波,布依族先祖一千多年前,以美丽山坡称喟这片土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荔波编纂《地名志》,由一位北方南下老干部编写,他把河名“打狗河”注释为:布依族经常打狗的河流。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他不懂布依话,所以解释地名原义是错误的。

打狗河是樟江流到瑶山乡,先入广西南丹县,又弯进荔波捞村乡,这段河流呈现弯曲的姿态。布依族先民取名叫“打狗”。打,布依话是河;狗,布依话是弯。布依族说“打狗 ”,就是称这段河叫“弯河”。

类似用布依话取名的很多:岜辉,朝阳镇原名,布依族话语是溪尾之义,就是播用寨山后小溪流往下田洞注入樟江口,那里是最先有布依族驻家,因故得名。

在翁昂,我老家“坡丹”,实际上是布依族话“对门坡”之意,原因是拉内老寨人多拥挤,在清朝嘉庆年间分家搬到对门坡去住,遂以坡丹即对门坡命名寨子的名称。

布依、水、苗、瑶确实是荔波地名、寨名、河名的最先起名人,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最先开拓者,后来我们只是用汉语的谐音,来记少数民族的语音而成地名,这是不争的事实。

布依族把“上”叫肯,把“下”叫拉。所以居住山上的何学稳寨叫“肯岜”,把居住下方寨子叫“拉塘”,“拉右”,把居于溪尾的何建飞寨叫“久尾”,把居于下方的捞村乡叫“拉闹”,把井水溪流盛产鱼虾的王翔寨子叫“板岜”,这是布依话为寨子取名的例证。

布依族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种之一,声母达32个,韵母达87个,声调有八个,(汉语拼音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4个声调),因此布依族无论声母、韵母还是声调,远远超过汉族老大哥,单字构词造句数量庞大。反过来说,许多布依族语音是汉语拼音无法拼写出来的,汉语声母韵母根本无法全部发出布依族那些复杂的语音。使用布依话这种“壮侗语族”的人们达6000多万人,遍布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这种语言是百越民族的古代共同语,使用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自古以来,在荔波这片土地上,就是用布依族语言等少数民族话语,最先给荔波众多的地名取名的。

广西“宜州”,因为荔波远古至明清归广西庆远府管辖,《宋史》里已经写有这个地名。南宋时期,北方被敌方阻断,无法购买战马,南宋朝庭于是开辟南方购买战马路线,其中有一条线路,就是从宜州,至思恩,至茅滩,再向北走去。宋代的“茅滩”地名,后来改叫“茅难”“毛难”,现在改称为“茂兰”,也是荔波久远的一个地名了。最为有趣的是,邻近的广西环江毛难族自治县,有些人士称族源源于荔波“毛难”而得名。另外,广西蒙山瑶族自治县前几年派有民委、史志的同志,到达荔波寻根,他们用瑶语说了一个奇怪的地名,说是在荔波境内,蒙山县的瑶族同胞说祖先源于荔波境内这个奇怪地名,然后从这里迁徙广西发展壮大的。这些源于荔波的说法,尚待考证,有兴趣进行地名考据的人们,今后或许能够揭开上面地名的秘底。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荔波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地名是少数民族语言取名的,它的真实原义,要从少数民族语音中去寻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