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追赶 典型实践 创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贵州发展、情牵贵州人民。2021年春节前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赋予了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光荣使命。
2022年初,国发〔2022〕2号文件重磅出台,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赋予了贵州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不久前,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新征程上贵州全部工作的主题。贵州深化落实“四新”“四化”,谋划打造“六大产业基地”、“3533”重点产业集群和市(州)主导产业,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闯新路,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开新局,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抢新机,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六个出新绩”,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努力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做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大胆试 大胆闯 探索西部大开发建设新路径
2023年,首届贵州科技节上,来自资源环境、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矿产工程、农业等领域的院士、专家聚焦科技前沿,探讨产业创新。
一年来,142名院士到贵州进行学术交流,在科技部支持下,贵州建立“科技入黔”推进机制,拓宽人才供给渠道,有效集成全国创新资源。贵州在全国率先推行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2000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第18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肩负着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的使命,贵州紧盯问题、狠抓落实,跨越改革的“山峰”,突破创新的“藩篱”,向改革要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加大,土地支持政策落实取得突破,国企改革、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开辟。
2023年12月,贵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贵州省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促融合 抢新机 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
1月15日,400多家华为云生态伙伴企业齐聚贵安新区。抢占大模型“风口 ”,贵安发布了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和鸿蒙生态为基础的五大数智平台,“东数西算”建设再提速。
“华为云在贵州的数据中心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华为云贵州总经理周为说,“要让这个数据中心的每一度电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加快数“实”融合,华为云已经服务了贵州100多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诊断,并聚焦酱酒、煤矿、化工等8个重点行业,以及城镇智慧化改造、乡村数字化建设、旅游场景化创新、政务便捷化服务4个重点领域,探索“上云用数赋智”新场景。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贵州正持续培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2023年,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注册企业突破800家;贵阳贵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800亿;贵州枢纽算力调度平台接入33个算力服务商和401家算力需求方;北斗、元宇宙、渲染、动漫等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数字贵州”持续“加速跑”。预计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
走出去 勇敢闯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高水平开放是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023年7月,中亚班列(贵州)满载着1500余吨床垫、婴童用品、瓷砖一路向西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热特苏站。
12月,一架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货机装载3吨指定监管商品顺利抵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贵州打通“一局四中心”的首条国际货运航线。
同在12月,中老铁路“云贵·澜湄线”国际货运专列首发,首次实现贵州本土货物通过中老铁路规模化出境,进一步密切了贵州与RCEP国家的对接联系。
不久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标志性工程——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破土动工,这条通江达海大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布局。
坚持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贵州贡献、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贵州发展。贵州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打开开放的“山门”,贵州持续向开放要活力。全省高铁通车里程突破1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784公里、位居全国第4;贵广铁海联运“一港通”快速通关班列、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等开行迈出新步伐。
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加快推进。
“高颜值” 绿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先试先行
近日,一种名为“荔波金丝桃”的金丝桃属木本植物新物种,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发现。
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茂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单性木兰、红豆杉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8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等9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7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于此。
同样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梵净山,那里是“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孕育着7100余种珍稀野生动植物。
生态宜居、物种多样,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把握“先行”姿态,2014年贵州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2021年,贵州联合云南、四川开创“共同决定+条例”的立法新模式。这些年,贵州累计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超过130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1项改革经验被列为国家改革成果案例。
先行先试的贵州守住的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发展底色。近年来,贵州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3%,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幅、实施退耕还林面积、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国家储备林建设融资和放款规模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贵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从绿水青山中谋发展,让青山绿水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2023年9月,万峰林半程马拉松赛鸣枪开跑。这条全程超过21公里的马拉松赛道,起点是贵州醇景区,终点是万峰林景区,是一条穿越了山水田园、步步是景的赛道。赛道上,美食餐饮、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等10余个农文体旅关联业态正在蓬勃生长。
生态优良、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首,为“公园省”充实了丰富的旅游“家底”。依托特意性旅游资源,截至2023年1—11月,荔波小七孔景区和黄果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分别为600万人和500万人,同比增长了349%、200.58%,均创历史新高。
从环境治理到产业发展,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绿色的贵州正努力打造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窗口。
守底线 有村味 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年伊始,小城榕江又热闹起来。2024年“村超”新赛季开打,卷粉店店主、厨师、养殖户、收银员、学生、农民等又将换装“上岗”,逐梦绿茵场。
“2023年,我赚了很多的资源,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去年“村超”期间,“西瓜妹”熊竹青为观众送出了西瓜、杨梅等上千斤水果,也带动了自己的“甜蜜产业”。
“村超”举办以来,相关话题网络浏览量超480亿次,榕江共接待游客5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0亿元。“人民群众既是‘村超’品牌的参与者、创建者、自豪者、荣誉者,还能成为受益者。”榕江县县长徐勃说,活力四射的“村超”,既是乐子,也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村超”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超级引擎,助力榕江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答卷。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在施秉县牛大场镇的太子参培育基地,那里种有来自山东、安徽等省份的7个外来品种以及搭乘“神舟十二号”返航的太空种子。
历经30年的摸索、发展和创新,施秉太子参的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每年上市时节,牛大场镇上客商、经纪人、挖参人等因“参”而聚,那里一年的太子参交易量占比高达全国的75%。
“在2019年我们的交易额都已经过亿了,连续三年过亿。”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党支部书记彭福蓉说,小小的太子参,让牛大场成为了“亿元村”,家家户户盖起的小洋楼正是美好生活的写照。
从“村超”“村BA”村味儿贵州燃爆网络,到施秉县太子参带动大产业,一个个景色秀丽、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生动标注着贵州全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的决心与信心。
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2023年12月18日,位于六盘水市的贵州美锦化宇新能源公司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期焦炉点火成功,吸引了全国113家企业现场“围观”,不少还是行业的“小巨人”。
“一把火”的背后,是贵州“富矿精开”的有力探索。
在矿产资源大省贵州,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全国前10位,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是贵州的比较优势。
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支持贵州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富矿精开”就是要把地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去年,贵州新增探获锂矿、磷矿、铝土矿等一批资源储量,创新建设“富矿精开·贵磷集采”平台,贵州磷化集团40万吨/年湿法净化磷酸项目建成试生产,贵州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贵州华尔盛新材料年产5000吨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富矿精开”从蓝图策略到落地落实,有力推动了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2023年,贵州落实“富矿精开”要求,逐一编制规划、优化布局,编制实施“一图三清单”,“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
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一系列“电动贵州”系列政策出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产值增加170亿元;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提质增效,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10%;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建设取得突破,规划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在全面小康路上,贵州没有掉队拖后腿;踏上现代化新征程,贵州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现在,贵州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只争朝夕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