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贵州 | 走进“2019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歌剧《洪湖赤卫队》
一曲洪湖唱百代,中国歌剧站起来!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创演60年,演出3000余场,至今辉煌仍在继续。
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视频提供: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1993年,歌剧《洪湖赤卫队》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被观众称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剧”之一;2011年,在首届中国歌剧节上,荣获优秀演出奖第一名;2012年,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
《洪湖赤卫队》照片—黄庆松摄
《洪湖赤卫队》讲述了1930年,湖北沔阳地区的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带领下捍卫洪湖家园,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的故事,凸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与广大百姓的鱼水情深。剧中的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刻录于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歌剧《洪湖赤卫队》
00:00 / -“声音回听70年·同心筑梦新时代” 《原创贵州》走进“2019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歌剧《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照片—黄庆松摄
《洪湖赤卫队》照片—黄庆松摄
《洪湖赤卫队》照片—黄庆松摄
“刘闯”的扮演者秦德松说,《洪湖赤卫队》有电视剧版本、电影版本,小人书版本,而最早出现的便是歌剧版本。1959年首演,在这60年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它的经典情怀,所以称它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到目前为止演出了3000余场。自己在1999年出演这个角色整整20年演了1000多场。通过这20年的摸索和在舞台上的锻炼,使自己跟着“刘闯”慢慢的成熟起来,对人物的理解、刻画更加深刻,“他”已经融入到自己的心灵最深处,在生活中,行为上、语言上、性格上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刘闯”了。跟着“洪湖赤卫队”一起成长,跟着刘闯这个角色一起成长。他说,接触歌剧,就是从洪湖赤卫队开始的,演了上千场,“韩英”一直在换,“刘闯”一直没换过。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把一个个的歌唱家、表演艺术家放到了舞台上,歌剧对于演员来说是综合素质的考验,要唱、要表演,甚至还要跳,要有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底,表演功底,舞蹈演员的形体功底,唱歌功底。《洪湖赤卫队》从1958年到现在靠的是传承,一批又一批的“洪湖人”传下去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精神。
60年的时间里,洪湖赤卫队优美动听的旋律荡漾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心间,当然也是作为优秀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推动着中国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
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采用具有浓郁湖北地方风格的荆州天沔花鼓和民间流传的小调为素材,借鉴西方歌剧在表现手法上的戏剧性与音乐交响化的优点,成为具有强烈民族个性、气势恢宏的歌剧交响音乐,动人心弦地呈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壮烈情景和英雄人物的献身精神,至今听来依然充满魅力。《洪湖赤卫队》不仅让观众记住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也记住了一首首经典唱段,《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小曲好唱口难开》等作品一直是广为流传。
作为《洪湖赤卫队》执行导演的周彦曾经也是“韩英”的扮演者,她说,这部剧已经深入到骨髓里了,作为执行导演每天看,常看常新、百看不厌,百听不厌,这些曲调都是在60年前就创作了。有很多音调也是根据地方的语言写的,充满地域性的创作在民族歌剧里面非常少,剧中可以听到充满地域性的民歌小调,花鼓戏、地方民歌民谣,还有湖北曲艺等等音乐元素、表演元素,这样的融入形成了民族歌剧的一大亮点。另一亮点是在台词方面,最早的歌剧《洪湖赤卫队》都是用湖北方言来演绎,随着时代的进步,要走向全国就要有传播力,于是进行了调整改用普通话。不过有些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字和发音,还是保留了方言。观众反馈说如果不唱这几个字的方言发音,就没有原汁原味的感觉。整部剧从4个小时删减到1小时45分钟,故事性更强,节奏更快,更加扣人心弦,音乐性更加连贯了。增加了合唱、四重唱让音乐形式更加的丰满,表达性更加强了。好的音乐和表演是会持续性地流传成为经典。《洪湖赤卫队》从1958年到现在,经过了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60年之后依旧能够和现代观众的审美相结合,依旧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中国民族歌剧瑰宝《洪湖赤卫队》是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红色经典。“洪湖水,浪打浪”的优美旋律已经成为镌刻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经典、弘扬经典,让经典的作品焕发崭新的魅力,让经典的力量继续影响当代观众。
更多歌剧《洪湖赤卫队》详细内容,点击收听本期《原创贵州》。
请锁频FM91.6贵州音乐广播,下载“动静APP”收听。打开动静APP下拉菜单, 点击“电视广播”选择贵州音乐广播即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