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同寿:春晚歌曲“上春山”与贵州文化的联想

贵州卫视论道 | 2024-04-03 12:59

作者:范同寿(贵州省史志办原主任、历史学研究员)

一曲“上春山”在今年春晚演唱后迅速占据热搜榜首,引爆网络。以致春天来临之际,各地游客蜂拥而赴黔,寻找那仍在脑海里萦绕的春山景色。于是,贵州成了今春旅游最热门的打卡地。

细思《上春山》之所以红,除了歌曲旋律简约、轻快,歌词内容与观众的所思所想发生共鸣外,最主要的还是它源于既往许多人并不熟知的多彩贵州文化。加之“上春山”所植入的春景,几乎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写春、咏春极少触及的一种独特春之韵味。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上春山”的火红与贵州文化的内涵关联。

        春节、春晚与春山  

“上春山”的红因其包含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道出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对春的珍惜与器重。

笔者不喜从众,没有去歌词中找寻哪几句与古人春的咏叹相关或是借用了古诗词,但依一已之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传统、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而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要远比世界上许多只有单一主题的节日深厚得多。中国春节的最大意义除了祭祖、祈福、家人团聚、城乡欢腾之外,最主要是度过严冬的人们,在春季将临之际,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谋划迎接新春来年如何获取更大收获,憧憬未来生活的盛会。因而每个人都可以纵情闹腾、尽情欢乐,以积蓄能量面对未来的挑战。它所反映的正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春节、春晚、春山的有机组合,唱出了这一明媚欢快的文化要素,自然不想火都不行。

各地的春景自有特色,这首出自贵州作者的歌,没有选择江南、中原、湖广与其他地方的春色,一句“我上春山约你来见”走出了旧时代人们赏春、踏春的习惯天地,让听众首次感觉到单纯农业经济时代被人们忽视的山地春景。“山上儿童放纸鸢,山下游人纷纷追画船,东风拂人面落花作簪,踏遍春山不思还”。这是一种怎样的春景?这种只有在以椎状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贵州山地高原才能看到的景观,在有着18个世居民族数十个民族成分,以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贵州,才有可能呈现。

在贵州,高原山地是地貌的主调,这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只要踏进贵州,你的第一印象是跬步皆山。17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这里的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关遗迹最丰富、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和地貌景观最奇特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将贵州的国土面积变得支离破碎的同时,又为贵州造成了唯我独有的绝世美境。置身贵州,你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这里的春山才是最多姿多彩,最富有魅力的春山,说它是全球鲜有的顶级春色也丝毫不为过。

春晚上唱的春山究竟是哪座山,网上众说纷纭,其实并不重要,如果一味地去追寻歌曲中的春山在哪里就有些钻牛角尖了。贵州山究竟有多美?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有着绝然不同的印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贵州描述为“人多不习教化”的“不毛之地,瘴疠之乡”;唐朝人孟郊的诗却又称赞“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究竟古代贵州什么样子?只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对黄果树瀑布的描绘:“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这样的语句,才道出了贵州的绝世之美。

2016年8月,贵州省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推进试验区建设,贵州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加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持续优化、质量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多彩贵州公园省”。围绕上述目标,贵州提出了绿色屏障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生态旅游和绿色文化发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十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试验。“多彩贵州公园省”的建设,保住了贵州的绿水青山,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省内外、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世界旅游组织前秘书长弗朗加利曾称赞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不胜枚举的誉美让“多彩贵州公园省”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满。以此观之,春晚上所唱的春山,既可以是一座特定的山,更多的是泛指贵州的绿水青山。歌曲中的“我在春山约你来见”,实际是我们日常习惯说的“我在贵州等你”,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个意思。

       “春山”与贵州的民俗文化  

贵州的春不仅只是山。

人们常用满目翠绿、五彩斑斓来形容春之美。但位于北纬27度,山峦重叠、绵延不断、地势西高东低的贵州,春的景色与风光却与许多地方迥然不同。这里因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春的呈现并不像平原地区,小草一绿俱绿,花卉一开俱艳。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许多植被是常绿的。然而因为有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风”的气候特点,它的春天更像逐渐铺开的丝毯,随着地势高低渐次由东南向西北展现开来。贵州黎平皮林村油菜花

贵州春天独具特色,喀斯特山地风光令人目不暇接,熏熏欲醉。贵州的春天往往夹着烟雨薄雾,带着丝丝寒意。但当寒梅榭去之时,二月春风便将贵州名产的春茶,在山坡、在茶园吹出了嫩芽,让你感受到春的降临。之后田野里金黄油菜花的盛开、银白李花的挂满枝头,有如一片金海银山。在贵州感受春天,因为特有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几乎是一处一番景,几步一幅画。有人说春天十分美,七分在贵州,这实在是很有见地的!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每当春季来临不少民族都以相应的节日来迎接春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群聚欢乐,交往交流,随着活动的结束,便可全力以赴迎接春耕的辛劳,播下全年的希望。典型的如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仡佬毛龙节”、安顺苗族的“跳花节”都是在农历正月;流行全省的布依族“三月三”对歌节、以贵阳为中心的苗族“四月八”等。这些民俗既含有对祖先的崇拜、对民族英雄的纪念、青年男女感情的抒发,更富含春季劳作后的放松。每年春季贵定的金海雪山、黔西的百里杜鹃,都是聚民族节日与大型旅游活动为一体的盛会。

        “文化千岛”永远是春的景色  

贵州是“文化千岛”,它的多姿多彩无时不在展现出春天的气息。

早前曾有人将多彩贵州文化称为“黔贵文化”,似乎还写成了书,但这种提法并未流行开来。“黔”和“贵”都是贵州的简称,先秦时期的今贵州高原一部分属黔中地,其后的黔中都督府管辖区大部分在贵州,思南人赵国珍因抗击大理侵犯有功,被唐王朝封为黔中都督,以后贵州的地名多与黔字关联,民国初年设黔东、黔中、黔西三个行政区,故贵州有黔之简称。但将“黔”与“贵”两个简称重叠使用命名贵州文化,显然欠当。我们在讨论贵州文化时,是将其分为贵州历史文化与当代贵州文化来认识的。

要了解当代贵州,首先必须了解贵州的历史与文化。如果给贵州历史文化下一个定义,那就是:贵州历史文化是以今贵州辖境为范围,在长达数十万年时空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总体。这种文化是在我国西南高原山地独特生态与社会环境下,经历早期孕育、逐步形成、分阶段发展、进而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贵州历史文化是历史上贵州各族大众改造世界的结果,也是各族人民生存和向前发展的工具。贵州历史文化因其漫长的进化过程而得到成长,今天的我们继承前人的成果,也创造着新时代的贵州文化。

贵州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系统。这是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区,历史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具体说来贵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包括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景观文化、通道文化、制度文化、江河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若干地域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不仅有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民族的,广泛涵盖着物质形态与观念形态方方面面,而且在时空概念上,从旧石器时代起至21世纪,持续时间长达数十万年,始终以多彩山地文化的连续表现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特征是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

贵州的确是文化千岛,它所展现的是多元文化的和谐振共生。导致这一文化奇观的是特殊的自然生态与地理环境,加上地区之间“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风”的气候差异以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人们常把贵州称为民族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仿佛是一个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与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交通的改善与社会的进步,这种状况虽在不断演变。但在地形地貌的制约下,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饮食习惯、服饰风格都仍然能穿越时空隧道,顽强地延续着自身的传统,这正是山地贵州文化的重要特点

从气候上说,贵州四季分明,但从文化上看这里却时时都洋溢着春天的欢乐节奏。   

         贵州人的性格特点与春的激励  

贵州人面对极度困难生存环境下的坚韧不拔,是每年春季带来的希望与憧憬所铸造出来的独特个性。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贵州山多连绵不绝,可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世代贵州人如同生活在大山的皱褶里。先辈们顶着烈日,用原始的生产工具,在瘠薄的山地上劳作;肩挑背驮、汗流浃背、翻山越岭、步履艰难的劳累,是当代人很难想象,更体会不到的。但也正是这种极度艰难的生产生活条件,铸就了贵州各族群众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并将之打造成一种山地文化传统,世代承袭,永不言退。我们将之称为山骨精神。

和谐与包容是贵州人性格的突出特点。贵州是一个移民之省。先后迁入贵州的各民族,生活在这片重峦叠峰,山高谷深,河流纵横的土地上,他们的居住环境千差万别,为了生存,在长期的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维系民族生存的斗争中,各族群众必须和谐相处、彼此包容,才能通过艰苦努力,繁衍后代,维护和传承自身的历史文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毗邻而居各民族在生产生活领域的频繁交往与交流,构建出不同民族间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这种族际交流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持续不断地为构建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协调关系,成就了贵州人和谐包容的性格特点。

对于生活在西南山地、远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贵州人来说,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一直是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轨迹,造就了贵州人性格中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一统观念,是历史上贵州各族人民共同秉持、传承的优良文化传统,也形成了贵州人始终心向国家的人文性格。从秦汉时期古夜郎王与西汉王朝的和谐相处、魏晋之际协助诸葛亮平定南中被封为罗殿国王的济济火、东晋时保境为晋的牂牁太守谢恕、宋元之交修建钓鱼城的绥阳冉氏兄弟、明初力排众议确保一方安宁修建龙场九驿的奢香,再到清代前期彝族首领禄氏与其子安的协助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凡此种种,无不证明贵州人性格中的维护国家一统的性格特征。

         贵州人爱过节的春文化溯源  

贵州是一个节日众多的省,“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其实并不能概括贵州节日之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个以上,平均到每天至少是3至4个之多。其中,除包括春节在内的汉民族传统节日外,少数民族中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三月三”“六月六”;侗族的“三月歌会”“活路节”“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都是规模较大的代表性节日。这其中有不少是春季的节日。

贵州人为什么这么爱过节?这得从贵州地形地貌及民族分布说起。贵州共有包括汉族在内的18个世居民族,56个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达36.1%以上,民族民间文化在贵州历史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彩”之所以被公认为贵州民族文化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内容体现了内涵各异的民族节日文化,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原生性歌舞文化,持续保持各民族自身文化传统,又因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相互交融形成的民族生活文化等。

贵州人之爱过节源于生活在重峦叠峰,山高谷深、土地贫瘠自然环境下的他们,既要能吃苦耐劳,又必需学会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去享受哪怕并不富裕的生活,以激发对未来的奋斗精神。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目繁多的节日主要是为了不忘本民族的纪年方式,祭祀内心深处的神灵和先祖,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强化农业生产时令与技能的记忆,推崇日常生活中的优良传统,以便激起子孙后代的生活勇气,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记得2017年秋,有关单位曾在上海的中华文化宫举办过一场以贵州苗、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多彩和鸣——大山的节日”系列美术作品展,参观者川流不息。这种情况证明,形形色色的贵州节日既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又有着诱人的文化吸引力。

         非遗项目同样是贵州春之源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省份,文化的多样性相对突出,因而列入国家、省两级的非遗项目较多。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709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所有这些,都是贵州春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以歌舞的海洋,来形容贵州民族歌舞场面之盛大与如海潮般的氛围。在贵州,无论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村寨,只要恰逢其时,你都能听到或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或音域宽阔、如泣如诉的歌声;看到或绚丽多姿、飘逸潇洒、或风格纯朴,欢快活泼的舞蹈。在贵州的非遗项目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侗族大歌。20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到从江县小黄村听过侗族大歌的演唱,歌声一起,全场静得几乎针掉可闻。那深刻的意蕴、优美的曲调,你完全会被沉醉其中。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耳里听到的侗族大歌,已经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幻化成了侗族人日常劳作与生活的图景,我似乎能从中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以及他们的精神生活。如此艺术化的演唱,有如仙音降临。无怪乎2011年,贵州侗族大歌赴巴黎参加法国巴黎国际旅游展活动,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的演唱能引发当地前所未有震撼性效应。有关媒体报道:“法国摄影师跪地拍照,久久不舍站起来”。一位法国青年倾听侗族大歌后,因为它超级的纯真与优美,甚至感动得流泪。

服饰同样是贵州重要的春色展现。苗族的服饰不仅美而复杂,不同方言区还有不同风格,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这些纷繁复杂、令人目不暇接的服饰都是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蕴含着苗族的审美意识,是穿在身上的无字民族史书。

常言道“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贵州似乎成了例外。许多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在贵州却得以延续,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在贵州,不少古老的文化环境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若干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这一切自然不是上苍的特殊眷顾,而是与贵州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区位、多民族等因素导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特殊性有关。

         品尝贵州美食方能感受春之荡漾  

是不是美食家的人来到贵州,免不了感受到贵州酸与辣,尤其是春天,身上仍着过冬的厚衣,一辣之下,汗从衣底冒出,脱也不是,不脱也难,那是一种极度舒坦与难受交炽的感受。对此,许多工作人误以为贵州人从来就喜欢酸辣之味,其实不然。贵州人的确喜欢吃辣。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或因升学、就业来到贵州的人,即便原先不食辣,一段时间后,大多也都变成了无辣不欢之辈。由此看来,贵州人之喜食酸辣,的确有着不少综合的因素。

酸与辣都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即便是贵州呱呱坠地的婴儿乃至幼儿,一开始也是拒绝辣味的,及长,经过大人的诱导和生活中辣味的无处不在,慢慢也就习惯并爱上辣了。从全省范围来看,酸与辣并在一起食用成为时尚,应该是近几十年的事。之前主要流行于黔东南、黔南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的一种创造。人们一旦品尝到这种美味,便难以割舍,最终风行开来竟成为世界美食。酸汤鱼、酸辣烫、酸辣火锅,但凡有华人的地方都可见到,这却是贵州人始料未及的。

辣椒这种食材是在明代随着移民的大批进入,各种粮食作物、蔬菜作物,陆续引入的背景下出现在贵州的。原产于美洲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一带的辣椒,传入中国后称为番椒。初因“开花白瓣,绿实尖长,熟时朱红夺目”,只被当作观赏植物。康熙年间,辣椒进入饮食系统,而最先尝试吃辣椒的并不是进口辣椒的沿海港口而是贵州,再从贵州传到四川、湖南。贵州是中国最早吃辣椒的省份,贵州人“无辣不欢”,辣椒也成了贵州的著名特产。一瓶“老干妈”走遍全世界,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贵州辣椒产品出售。贵州生产的辣椒品质最上乘,每到收获之季,各地收购人员络绎不绝。

有人将贵州人喜欢吃辣归结为历史因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三方面原因,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但细思之下,主张“贵州历史上因交通不便和盐资源稀缺,导致当地居民在烹饪中寻找替代盐的调味品,酸味和辣味的使用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这一结论,却显得牵强了。辣和酸在化学上不是同一性物质,并不能相互取代。倒是老一辈人说,因为历史上的贫穷,人们买不起佐食的佳肴,刺激性强的辣椒成了下饭的最省钱和实用、最适当的下饭之菜。红军在伟大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采用的也是同样方法。

至于阴湿的气候令人们须臾离不开辣,这却是事实。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嫌不辣正是气候因素导致喜辣与恶辣的根本所在。时至今日,盐早已不是生活中的稀缺之物,但贵、川、湘人爱辣如故,便是最好见证。

        贵州成为旅游热门地的优势与准备  

贵州发展旅游具有综合优势,这种优势是世界许多地方难望项背的。旅游是当代所有产业中的三大幸福产业之一,这一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之间的文化竞争。贵州在旅游产业化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深入认识贵州历史与当代文化的独特内涵与基本特征;有机地将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与有着厚重积淀的山地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进而将“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贵州文化有效地转变为旅游产业资本。时下流行的“黄小西,吃晚饭”,道出的正是贵州景观文化中以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 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地貌、兴义万峰林、铜仁梵净山为代表的贵州喀斯特美景。它们不仅是贵州最具观赏性、最有影响力的景区,也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稀世之宝。

对于贵州来说,除了得天独厚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外,生态环境优越,民族众多,文化多彩,社会和谐,是贵州旅游最大的优势。当旅游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引擎之时,当一些地方正不惜余力地打造各种假名胜、假古迹、假习俗之类的东西,让游客在花了钱却分不清哪些东西是原生传承下来的,哪些东西是能工巧匠在地方官员授意下精心炮制出来的赝品时,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化是不需要造假的。胜过鬼斧神工的独特自然山水,多彩奇异的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而又朦胧神秘的历史故事,都是客观世界的赐予和漫长岁月积累下来的旅游优势资源。

有着贵州文化如此坚实的基础,贵州的旅游产业化,完全可以沿着文化这条主线,将形形色色旅游产品注入自身固有的文化内容,形成自然的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贵州游中自然而然地领略、感受到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享受到在其他地区旅游中难以获得的喀斯特自然山水美,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美、以“真、善、美”作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民俗美,尤其那些迄今保存在各民族史诗、故事、传说与艺术形式中的文化遗产美。当游客从单纯地观赏自然景观,转而醉心于贵州的景色与文化双重感受后,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不再满足于“我到过贵州”、“我看过黄果树瀑布”一类的心态,而会产生出方方面面对贵州的向往。这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将胜过旅游部门的单纯宣传与推介,演变成对境内外旅游爱好者的强大吸引力。

当前贵州所开展的四大文化转化工程,奔向的正是这条道路,这是一条成功之路,也是一条充分发挥贵州旅游优势之路。当上述四大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必然是贵州旅游谱写新篇之时。对此应该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