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 | 与“蜂”共舞!樊莹在大山深处的甜蜜事业
“我时常开箱查看蜜蜂,就担心有什么闪失。可不能太频繁了,巡查蜂箱得有个度,过频查看蜂箱会干扰蜂群的正常生活,破坏巢内的正常温度、湿度,极有可能导致蜜峰‘离家出走’,这几天要加强饲料的供给,给小家伙们存好越冬的口粮。”
今年34岁的樊莹是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高级畜牧师、养蜂专家,近年来,她扎根深山,追花逐蜜,带领全省各地蜂农创出“甜蜜事业”,过上“甜蜜”生活。
2015年3月,初入职场的樊莹主动请缨赴水城县蟠龙镇发贡村担任“第一书记”。石漠化严重、土壤贫瘠、贫穷落后、生活用水短缺是发贡村最大的村情,面对贫瘠的“石头地”,除了玉米和马铃薯,村民不知道这样的土地还能种什么。樊莹想着自身所学的恰好是蜜蜂饲养专业,村子有养蜂的基础,自己可以结合专业带动村民发展蜜蜂产业致富。
“刚到发贡村时,养蜂没有专人进行管理,呈弱而散的状态。饲养模式多以传统式为主,普遍缺乏养蜂技术,管理不到位,蜂群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对蜜蜂品种缺乏选择性,没有优质品种。此外,受缺乏备用场地、采蜜范围小、采蜜时间短等因素影响,当地蜂蜜产量波动较大。”樊莹告诉记者。
面对这样的情况,樊莹告诉自己,越有困难,越要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
于是,樊莹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认真理清思路,依托荒山草坡及田间的野花、杂草,带动村民开展蜜蜂养殖。积极推动蜜蜂养殖作为水城“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带动全县蜜蜂养殖1.8万群,带动增收900余万元。
樊莹在草莓种植基地开展草莓蜜蜂授粉推广工作。
“樊老师,帮我看一下这个蜂蜜质量好不好?我今年蜂蜜产量高,可不可以帮我卖一些?”樊莹常接到农户这样的电话。
养蜂产业发展起来了,蜂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开拓就成为了重中之重。随着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传统销售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樊莹说:“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价格受制于中间商,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也是困扰蜂农的一个问题。”
为解决农户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帮助农户发展蜜蜂养殖,她积极引进蜂产品企业,搭建企业与农户和合作社之间产销对接平台,在朋友圈也经常发布帮助农户销售蜂蜜的信息,帮助农户打开销售通路,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工作蜜源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蜜蜂养殖的天然优势,但蜜蜂品种退化、引种混乱、蜂病频发等因素制约着蜜蜂养殖的发展。樊莹先后主持《中华蜜蜂高效饲养技术集成研究》《贵州中华蜜蜂种质资源调查及良种选育》等省科技支撑项目,结合我省气候、蜜源、蜂种等资源情况,形成适合贵州养蜂产业发展的中蜂高效饲养技术体系,设计了两种适应我省中蜂饲养的蜂箱,有效提高蜂群的繁殖速度和产蜜量,为我省养蜂产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好山好水惹人醉,好蜂好蜜滋人心。近几年,在樊莹的帮助下,贵州不少地区的“甜蜜事业”越走越顺,甜香金黄的蜂蜜流淌而出,养蜂人的脸上洋溢出丰收的喜悦,与飞舞的蜂群构成了一幅甜蜜、幸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