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
杨柳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杨柳村
1、地理位置:郎德镇杨柳村地处雷山县西北21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4公里。地理坐标在东经108°01′38.82″,北纬26°25′28.86″之间,海拔在940.60米。
2、自然条件:杨柳村地处雷山北部,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节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5.1℃,无霜期240-260天,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
3、土壤: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豆类。
4、地质地貌:境内平均海拔在940米,森林覆盖率在58%,植被主要以高山灌丛、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植被形成。岩石主要以地层由下江群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组成,然而经过区域变质作用之后,风化裂隙带发育良好,浅层地下水极为丰富,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发育加之山势雄伟、瀑布多级、山花遍野、森林苍翠。
5、山川河流:杨柳寨建在望丰河岸半山坡倾斜的山梁上,地势陡峭,房屋依山而建,木质结构,青瓦吊脚楼,错落有致。青石板铺垫的步道横贯全寨上下左右。
村落布局:寨内有棵高大的枫香树,远远就能看到。寨对面,与高寨、平寨、也东、新寨对望。望丰河从寨脚弯弯曲曲的绕过。寨民历来喜欢跳铜鼓舞和吹芦笙,每逢过节,男女老少都汇集到大寨跳场,河沙坝是天然的斗牛场。这里民族风俗习惯古朴典雅,和谐完美。山环水绕的杨柳苗寨,是乡村田园风光秀丽的苗寨之一。
古村印象
杨柳寨建在望丰河岸半山坡倾斜的山梁上,地势陡峭,房屋依山而建,木质结构,青瓦吊脚楼,错落有致。
触见历史
口述史
口述者1:李世林苗族80岁见证了从解放之后到现在的村落发展过程。口述主要内容有:
1、“土匪乡长李少德、李少贤”的故事。
口述者2:余秀荣,苗族,50岁,曾任杨柳村村长一职。
口述内容有:
一、“白衣人士难过'加勇桥'的故事”:传说在杨柳村有一座桥当地人叫“加勇桥”(加勇的苗意是“龙窝”),桥下面有一个很大的水潭曾是龙居住的地方,而过这座桥的人不能穿白色衣服,一旦穿白色的衣服过这座桥就必然会掉进下面的“龙窝”里,现在桥已经不在了,但那个遗址还在。
二、“只吃猪不吃牛”的故事:据当地老人说,在杨柳村有一颗很大的枫香树(此树现在还存在),树上面长了一颗非常长的树藤,这个树藤从山腰上伸到了当地的河摊那个位置,这时下游有一户人家喂的水牛就经常跑去那颗树藤那里,只是舔那树藤,不用吃草就长的特别肥,最重要的是不管主人家把这头牛放在其它什么地方这头牛都会跑去这颗树藤这里,有一天这个主人家就有点发火了,这户人家的老太太不想让这头牛再去那颗树藤那里了,于是就拿镰刀把那颗树藤给砍了,当时树藤居然流了很多血,那个老太太回家没有几天后就去世了。于是她的家人就把这头牛杀了来招待奔丧的亲戚朋友,当他们舅家的人来这里吊唁祭奠这个主人家时,当晚吃了牛肉的那些舅家人回到家过后就都胀死了,于是出于对牛的敬畏,当地余家人一直都在遵守着不吃牛肉的习俗。
三、“娃娃鱼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杨柳村的余姓家族他们不但不吃娃娃鱼,而且看到有人卖娃娃鱼的话他们都会花钱买来放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这样的,在当地也就是现在的村口位置那个地方,以前有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巨大石头,里面是空心的(溶洞),在里面有很多长得像人一样的鱼,当地人也叫娃娃鱼,这些鱼很有灵性,每当那巨石下面冒泡或者白烟的时候,杨柳村就会下雨,于是每当干旱的时候,那些村民就会去那里求雨,每次都很灵,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那块大石头突然坍塌了,娃娃鱼也没有了,后来当地的村民为了报答娃娃鱼,就不吃娃娃鱼。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1、山川水系:杨柳村由杨柳大寨、也东、新寨、平寨、高寨五个自然寨组成,杨柳村建在望丰河岸半山坡倾斜的山梁上,地势陡峭,房屋依山而建,有青石板铺垫的步道横贯全寨上下左右。
2、植被:寨内有棵高大的枫香树,远远就能看到。这些传统样式的吊脚木楼,在丛丛翠竹点缀和高大古枫香树的映衬下,显得环境清幽,古朴典雅。
河流:望丰河流(也称乌兑河)南来绕村北去,晶莹澄澈,从高处看去,峰回路转,形似蛟龙,景色十分迷人。
村落风貌
1、环境风貌:全村居住的都是南方典型的干栏式木楼,吊脚木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形成了一条条幽深曲折的巷道,铺设着青石通向各家各户。村庄外围山林密布,吊脚楼与山水、农田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杨柳村古井一共有8口,在没有自来水之前,这8口井担负着杨柳村五个自然寨的生活用水,水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十分甘甜,至今仍然在使用。
3、杨柳村一共有古树5处,共36棵,各自然寨居有分布,有的三棵、四棵、一颗等。树在杨柳村的村民心中认为可保“人寿年丰”等,因此特别敬重“保寨树”。
杨柳村前有一条河,称望丰河,也称乌兑河,常年水源充足。河道宽约宽20米,河流清澈见底。从杨柳村先民在此定居后至今,望丰河便一直默默孕育着村民一代又一代。
村落选址
1、选址特点:杨柳村选址在望丰河岸半山坡倾斜的山梁上,地势陡峭,望丰河从寨脚弯弯曲曲的绕过。杨柳村很秀丽,寨头有棵高大的枫香树,远远就看到了。寨脚有一片园林,果树、杂树丛生,寨右侧长有一片竹林,护着山壁。
2、形成背景:由于雷山独特的山地地貌特征,村庄多数选择在斜坡上造房、建寨,留出宝贵的平地和河谷两岸做耕地,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杨柳苗寨传统村落集乡风美、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是活体的史书,承载着乡土的灵魂,延续着历史的文脉。
村落格局
1、聚落形态:杨柳村四面环山,一条弯曲的进村公路由下而上贯穿,寨中吊脚楼鳞次栉比。
2、格局:每个自然寨都有百年以上的护寨古树,望丰河绕村北去,宛如蛇龙悠然长卧。
3、民居:全村居住的都是南方典型的干栏式木楼,吊脚木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形成了一条条幽深曲折的巷道,铺设着青石通向各家各户。
吊脚楼:村庄外围山林密布,吊脚楼与这山水、农田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建村智慧
杨柳村的祖先是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徙到这个地方来生活,最早至今杨柳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苗族聚居地,历史久远、民族风情浓郁,村寨都保存着苗族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古老和原滋原味的古朴内涵。几百年的生息繁衍,勤劳的杨柳村民和肥沃的土地共同造就了杨柳的历史文明,大部分村民仍然保留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
非遗项目
芦笙舞
杨柳家家拥有芦笙,有长有短,技艺代代相传,享有芦笙舞之乡美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的芦笙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早在中原大地居住时就吹芦笙以祭祖,娱人,乐神。爬山涉水,历尽艰辛,往南迁徙途中,芦笙就一直伴随着不畏艰难的苗族同胞。关于杨柳芦笙舞还有一种说法,古代苗族人民在大迁徙中,由于道路坎坷,行走十分困难,英勇的苗族祖先就用自己强壮的身躯滚出一条道来,有了路,又信心百倍地前进。
节庆活动
苗年分头年、大年和尾年三个节日,分别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上中旬卯辰日过。雷山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过头年。它与巴拉河中下游苗族过节时间相同,是在秋收结束,红苕收进家室,麦子油菜下种完毕以后,农历十月上旬“卯辰”日即过节,但卯辰日在上旬初五、初六时,过去须打听凯里九寨是否过,若凯里九寨过了,即在凯里老街或牛场坝一带敲锣通知,巴拉河中游一带的苗族即在第一个卯辰或在第二个卯日过年。因此,雷山苗年也是中国上古时期先民农耕稻作,制定历法的产物。苗年节是苗族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苗家人打糍粑和宰猪杀鸡,年轻人在过苗年期间,还要连续进行几天“游方”活动。各寨青年男女穿着一新,聚集“游方”坡,唱歌、玩耍,往往通宵达旦。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
祭祀崇礼
1、鼓藏节:是苗家最隆重、最独特的节日。
2、祭祀活动:说独特隆重是因为它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最大圣典,说它独特是因为十三年才过一次,每次持续达3年之久。
3、对象: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
场所:过节的地方比较少,过节有程序、仪式和专门的鼓藏语。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鼓藏期间,苗族同胞和远方来的客人一起围着圈跳铜鼓舞,很是热闹。苗族的传统舞蹈颇具特色有盛装苗舞、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等。
婚丧嫁娶
1、习俗过程:苗族青年时就开始游方(苗族把谈恋爱称为游方),因而他们的爱情生活来得较早。由于与异性接触的时间较长,选择对象的机会相应增多。开始朋友可谈多个,但进入组成家庭只能从中选一人,无疑是久经考验,情投意合者。苗族嫁娶在白天的称为“大路婚”。在夜间嫁娶称为“偷亲”,娘家父母及哥弟不参送。礼金女方家可到男方家谈,也可以由男方家到女方家谈讲,酒礼款待。嫁姑娘称为“喝喜酒”。前后有提亲酒、订婚酒、满寨酒、迎亲酒、进门酒、婚宴酒、闹寨酒、洗脚酒、新人酒等诸多酒俗,但如今已有所简略。
2、内容: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游方对歌,建立感情,情投意合,愿结为伴侣,双方都告知父母同意,然后男方请叔伯,或兄弟,或“命好”的两个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之后按传统习俗,来一个“三回九转”方式,把定亲、讲彩礼钱、嫁娶日期等事项办妥。
3、人员:接亲时,男方备下酒肉、糯米饭等礼物,邀请兄弟、叔伯等若干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由男方家亲自操办第一席酒饭,宴请女方家父母及亲友,然后再由女方家办酒宴请男方家来接亲的客人。
新娘接到家时,第一步先给新娘接伞,第二步新娘进门时,先用左脚跨门槛进屋;新娘进屋时,新郎必须避开,以防日后夫妻不和睦。新娘到家卸妆后,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有姑或嫂带路到水井挑第一挑,第二件事带鱼煮熟后,与新郎一起在祭台前拈捏点酒肉和饭于地祭祖,仪式毕,大家便用餐。新娘于当日就跟送亲的姐妹回娘家,过一段时间,男方才亲自去接媳妇回家,并举行一定仪式,让新媳妇“端甑饭”,这样,媳妇就便成了南方家的正式家庭成员。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据历史记载,苗族历史可追溯到5千年前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边和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九黎部落,被苗族尊奉为祖先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大战中不敌黄帝,败走疆场,溃退中原——这是一场被后世所有的苗族古歌反复吟唱的战争,因为它构成了一个起点,苗族先民从此开始了一场没有尽头的迁移,溯长江、沅水等河流而上,逐渐迁至西南地区。
在苗族老人唱的《苗族古歌·跋山中涉水》,中就体现出来:自己的祖先从前“居住在东方,挨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翻翻,眼望不到边”;他们“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雷坳”,先后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三条大河南下,然后又“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歌中以很长篇幅,表述了苗族祖先南渡和西进的历史过程。黔东南的苗族主要集中于雷公山周围、月亮山北麓、清水江中上游地区,占全州450万人口的41.48%。
传统建筑
李通烈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苗族
杨柳的民居可统称为“吊脚楼”,由于深居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基地不易、天气潮湿多雾等因素而促生的一种通风性能良好的建筑形态。寨内绝大部分建筑修建于民国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后,其中70-90年代间建筑所占比例最大。
1、建筑风貌: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厢房处靠正房一侧与实地相接,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2、功能作用:该类房屋常建造于斜坡上,分为两侧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房屋形式:村落内的建筑主要为传统木质结构歇山顶穿斗式木房,上盖小青瓦,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窗户为木质格窗,其开启方式为平开窗,分左右两扇,扇叶大小和材质以屋主的喜好及木材而定,窗户棂格的装饰图案以草苗族传统喜好的花草鸟兽为主,丰富多样,整体来说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莫正英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苗族
杨柳的民居可统称为“吊脚楼”,由于深居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基地不易、天气潮湿多雾等因素而促生的一种通风性能良好的建筑形态。寨内绝大部分建筑修建于民国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后,不超过14米。其中70-90年代间建筑所占比例最大。
1、建筑风貌: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厢房处靠正房一侧与实地相接,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2、功能布局:该类房屋常建造于斜坡上,分为两侧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3、房屋形式:村落内的建筑主要为传统木质结构歇山顶穿斗式木房,上盖小青瓦,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窗户为木质格窗,其开启方式为平开窗,分左右两扇,扇叶大小和材质以屋主的喜好及木材而定,窗户棂格的装饰图案以草苗族传统喜好的花草鸟兽为主,丰富多样,整体来说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