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谈/TIME | 从“团饼茶”到“瀹饮法”,究竟是谁推动了今天茶文化的形成?

作者:龚雪 | 2020-04-26 10:20

标题中的这个字——瀹(Yuè),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准确知道它的读音。但就算你不认识这个字,瀹饮法这种泡茶方法,却可能被你不知不觉用了很多年哦。

所谓瀹饮法,字虽生僻,但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最普通的泡茶方法:投茶、加水,冲泡,品饮。

明代以前,茶多以茶饼形式出现。在冲泡方式上,无论是唐代的煎茶法,还是宋代的点茶法,都需先将茶饼敲碎,研磨成粉,之后或加各种调料烹煮,或茶筅击缶调汤。总之,和我们今天的操作大相径庭。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空前繁荣,可谓是掀起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次高潮。金元时期传统茶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并为中断。可一进入明代,中国茶的历史车轮突然来了一次急转弯,中国茶的发展与演绎从此便朝着另一个方向奋勇前进。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干过很多不同的工种。做过放牛娃,当过和尚,入过丐帮,虽工作不停换,可还是解决不了最基本温饱问题。于是,当年坚毅的朱重八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终生职业——做皇帝,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朱元璋。

从前历尽民间疾苦的朱重八,摇身变成了坐拥江山的朱元璋,接受满朝文武的叩拜,也享受着全国各地费尽心思的“进贡”。这贡品中就有需要茶农们投入大量时间经历制作的团饼茶。

对团饼茶这种制作麻烦喝着也麻烦的奢侈品,草根出生、崇尚简朴的朱元璋是一百个不顺眼。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朱元璋颁布了“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的诏令。“芽茶”即为散茶。从此,罢黜团茶而兴散茶,团饼茶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散茶兴起,而与散茶相适应的泡茶法成为中国饮茶史的主流,也就是开篇提到的瀹饮法。

原来团饼茶时是吃茶,废团茶而兴散茶后,中国茶叶更多的以原叶的面貌出现。虽不是明代的发明,但明代“散形茶”的兴起,让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吃茶变成了喝茶叶水,冲泡后的叶子弃之不用。

诏令刚颁布时,不禁引得那些推崇从前盛造其极的爱茶人们的哀嚎,觉得茶和茶文化就此“完蛋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诏令,开启了中国茶的新时代。

首先是大家慢慢发现,茶,似乎变得更好喝了;制茶、喝茶,也都变得简单了。散茶,避免“碾造之劳”,还原茶本真的香气和滋味。这股清香与别样的滋味,不费时费力地冲泡方式,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茶。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曾说:“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可见其对散茶和瀹饮法的喜好。

其次,“散茶兴”之后,人们品茶寻韵,推动着茶类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风味各异的六大茶类、品类花色姿态万千的茶香世界。今天的六大茶类,就是在明清两朝期间逐渐发展和形成确定的。

再次,散茶流行,让泡茶从原来繁琐的泡茶方法中解脱出来,改为流行至今的泡茶法。随之而变的自然有茶具。泡饮的方式,造就了茶具向注重实用性和品类丰富的方向发展。茶壶开始广泛应用,与茶壶配套的专用品茶杯出现,即可作泡茶具又可作品茶具的盖碗形成。这其中,最为今天的我们所熟悉的代表,就是宜兴的紫砂壶和景德镇的瓷制茶具。

其实,回头看来,“罢团兴散”不过是皇帝朱元璋个人好恶而带来的改天换地。不料却无心插柳,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不但形成了明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让文人们可以借茶发幽韵、显雅趣、呈清欢;也推动了气象万千的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茶风貌,让茶成为历久弥新的世界瑰宝。

如果茶还似从前一般,需要一顿繁琐的操作才能喝上,那么处在物质极大丰富,高速运转时代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会去选择喝茶呢?似如今这样,喝茶不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随时随地,想喝就泡,想想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