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贵州省级机构的形成及名称来源
贵州这块土地,从不断发现的石器,如石斧、石锋之类来看,可以肯定,远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这里生活和劳动。现在就古代文献记录和一些出土文物的线索来作初步研究和分析。
公元前1700年到1100年(约在商代),贵州地区大致属于鬼方的范围。《诗经·大雅·荡篇》有“覃及鬼方”句。《注》说鬼方即是远方,这是伐荆楚的诗。《周易》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句。《注》说高宗即殷王武丁,鬼方,国名。虞翻注说,鬼方在西南。《竹书纪年》记:“高宗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住宿超过两夜曰次,足证鬼方和荆楚接近。这都是汉以前的记载。
以后的文献,如《宋朝纪要》、元范汇《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记》及明·清《贵州通志》,皆说贵州为殷朝的鬼方。《明史·土司传》说:“西南诸蛮,有虞三苗,商之鬼方”,这更说明“西南夷”与鬼方、三苗都有关系。惟民国初年王国维说鬼方是西戎。因此,有人认为,鬼方系泛指祖国的西部及西南部广大地区,可从苗族、羌族的迁移来研究,贵州不过是这一区域的一部份。商殷是社会经济相当发展的奴隶社会,武丁又是商殷强盛时期,三年才克鬼方,一个可能是鬼方的经济发展也有相当水平;另一可能是路途遥远。至于清朝时,有人把关岭县红岩碑上类似的古篆文字迹用来证明殷高宗伐鬼方的史实,那就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了。
公元前1100年到800年(约西周时),贵州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到了大约公元前800年到300年间(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区域出现一些部落,史书称之为国,它的来源当更早于史书记载的时间。有名称可考,比较大的有夜郎国(中心大约在今安顺市、普定县或者郎岱县一带),其次是且兰国(中心大约在今瓮安、福泉县一带)。这两个部落是紧邻,贵阳处于两者之中。
在大约在公元前290年间(约战国末期),楚国派同族的庄蹻率兵沿沅水来攻夜郎,用木桩系了船,上陆先攻破且兰,夜郎只得屈服。楚就把取得的地方叫做牂牁,因当时呼木桩为牂牁。《管子·小匡篇》记载,参加姜小白(齐桓公)会盟的有个牂牁国,也就在南方,和吴越荆楚并列,想来国土也不小。会盟时约在公元前656年间(春秋时期),要早于庄蹻伐夜郎、且兰的时间400多年,这就说明牂牁国早已出现。但《管子》一书中有些是后人伪造参入的文字,这个记载是否属实,待考。
公元前221年,并吞六国,楚国属地为秦所有,牂牁可能划属黔中郡。公元前214年,置象郡,旧志书认为它的辖区可能抵乌江,贵阳属于象郡的范围。公元前202年,刘邦把象郡分封给长沙王吴芮,实际象郡是由南越王赵佗所统治。史书说,赵“以财物役属夜郎”。公元前111年,刘彻(武帝)怒且兰国不出兵随攻南越,就兴兵灭了且兰国,并夺取夜郎国地,结合犍为郡拨出的部份地方,设置牂牁郡,划分为十七县,其中夜郎、且兰两县,就包括了贵阳市及附近地区。旧志书说,牂牁郡治所在今安顺地区(或说后来迁平越,即今福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清镇、平坝两县交界处发现了许多汉墓,出土文物中有漆器多件,上面刻有小字为“汉元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广汉郡造”。有这样的大墓可以证明附近即为当时政治、军事、交通要地,是否即是牂牁郡中心,有待进一步证实。
公元9年,改牂牁郡为同亭郡,因夜郎原有邖亭名“且同亭”故名,不久仍恢复。公元25年到224年,牂牁郡属于汉,夜郎、且兰两县如故。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牂牁头目济火(或称济济火),积粮通路欢迎,蜀汉封他为罗甸王。亮部将马忠率兵到牂牁,即任牂牁太守。查贵阳南明区有藏甲岩,志书说是诸葛亮部将王志藏甲的地方。云岩区属有铜鼓岩,志书说是亮部埋过铜鼓。原南郊有山名观象台,又名观风台,相传亮部曾驻山上观天象、测气候。民间传说虽不完全可靠,但马忠部队到达今贵阳市,是有可能的。
公元265年到551年,贵阳地区仍属于中原封建王朝,建制无太大变动。公元552年以后,为东爨族(旧史、志称为乌蛮,即黑罗罗族,或称卢鹿族,亦称倮罗族)所占有。
公元618年到959年,大致属于矩州及牂州范围。矩州的中心即在今贵阳市旧城区一带。唐时牂牁郡不存在,一部份地区置为牂州,中心在今安顺市一带,矩州与牂州是相邻的。旧志书说矩州系下州,后降为羁糜州。羁糜是联系的意思,《禹贡锥指》说:“唐宋羁糜州,简其政令,宽其赋敛,使不侵不叛而已,不设汉官。”
“贵州”这个名称,宋初才出现。公元974年,赵匡胤(宋太祖)赐罗甸王(或作罗殿王)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远在要服”的文句,古书解释“要服”为远方之国。就现存书籍的记载来说,这是比较早的一次。至于“贵州”这名称何时被人们从口头上和文字上开始使用,尚待查考。有人认为,“贵州”名称和“鬼方”有极其久远的历史根源,“贵”字就是从“鬼”字演变而来,两字读音大略相同。又“贵州”和唐朝的“矩州”也大有关系,南方读“贵”“矩”两字的音也很相似。“鬼”“贵”“矩”三字声音相类似,在这地区的名称转变上,可能是有一定的历史关系。宋朝时不再见“矩州”一词,而“贵州”恰于这时期出现在公文上,事非偶然。当时,罗甸王管辖的地域包括有现贵州省南部、西部许多县份,所以,宋王朝仍用罗甸为普贵的封号,而又在敕书中突出“贵州”,可见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但在此以前及以后一段时间,“贵州”还是一般通用的称谓,不是正式州郡的名称。故未见其他书籍记录,即《宋史·地理志》也没有记载。
公元1119年,以知思州军事等官职的要田佑恭兼任贵州防御使,才是用“贵州”为州郡名称的开始。有人认为贵州防御使的贵州,是指今天广西的贵县。贵县于唐朝、宋朝时也叫贵州,宋初赵匡胤时就有赵得昭、赵得芳做过贵州防御使。但田佑恭由思州兼任贵州防御使,这是指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地理比较相近。随后,又有贵州安抚使名称出现,于历史发展也较为符合。
公元1209年,任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这就成为州郡专职职官的名称,但还是土官,不被重视。不久,宋氏衰弱,复为罗甸族所占,贵州安抚使一职不在。所以,《宋史》从略。
公元1279年,元兵侵入贵州,改贵州城(今贵阳)为顺元城,置八番罗甸宣慰司及都元帅府,治所即在城里。后来改为八番顺元路宣慰司,宣慰司为土官,安氏即罗甸国头目任宣慰使,宋氏任同知。属于四川省,或改属湖广省,或改属广西省,变动多次。
公元1289年,降八番金竹百余寨,得三万四千户,设顺元路金竹府贵州(详《元史》),金竹府治所在今广顺县。这时,“贵州”是在府下的一个州名,辖区较小,治所即在今贵阳城区,但仍为贵州城。公元1301年,有贵州知州张怀德死于宋隆济攻贵州城的战事。这时的知州可能已是流官。
公元1371年,废去“顺元”名称,设置贵州宜慰司,土官,仍为安、宋两氏分任。同年,设置军事基层组织贵州卫。公元1382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为当时这一区域的军事高级官职。公元1395年,增设贵州前卫。以上各职的治所均在城内。直到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才是全省最高行政机构的开始,也是贵州省级行政区划明确规定的开始。
自此以后,直到公元1911年,贵州省名称五百年来相沿不改,只是中间辖区范围逐渐扩大,和邻省疆域有一些划拨调整。特别是公元1727年,把四川省的遵义府、湖广省的天柱县(来属黎平府)、广西省的荔波县(来属都匀府)、广西省的西隆州一部份(来置贞丰州属安龙府)拨归贵州省。这是一次大的变动,贵州省的地区范围更加扩大,也从此大体固定下来。
作者介绍:
柴晓莲(1898-1985),原名申荣,以字行,贵州贵阳人。师从乔星五、李祖峰、张黄浦等人学习文史,后又拜名儒杨恩元(字覃生)为师。自1919年起,参加了贵州当时省志的修撰。1930至1949年,全心致力于《贵州通志》的编纂,研究深度广度加大,做出很大贡献。其中之《人物志》《古迹志》均出其手,另搜寻得到《平黔纪略》《江辰六文集》等文献,校订考正,撰写跋文,编入《黔南丛书》印行。另参与编写《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一书,收入“京滇公路周览团”丛书。 60年代,应贵阳市政协邀,撰写成《贵阳市建置沿革概述》一文发表,是文成为贵阳乃至贵州新方志修撰的重要参考。柴晓莲亦工诗词,并有自己风格,其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常充溢诗词中,有《心远楼剩稿》诗集传世。1953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