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在遵义大山里藏着一个“足球王国”!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 2025-03-01 15:02

你相信吗?在遵义大山里藏着一个“足球王国”!这里每年生产1000万只球类产品,70%漂洋过海卖到全球五大洲,不仅实现了足球产业“从零到亿”的裂变式增长,更带动1000多名山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天就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看看当地球类产业如何从无到有,“跃”向世界?

下料、印刷,平车、高车,翻球、手缝,走进位于务川大坪工业园区的康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缝纫机嗡鸣声与足球撞击声此起彼伏。300多名工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飞针走线,共同完成发往巴西的10万球大单。

“这是2月21日接到的10万球巴西订单,目前已完成6万多个。全部完工后将通过义乌港口发运至巴西。”务川康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芳说。

康鸿体育,是务川第一家涉球企业。董事长田太强年轻时,曾跟随打工浪潮到广东、浙江等地打拼,掌握了足球生产的每一道工序。2017年,他通过招商引资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建起了贵州首个足球工厂。

“政府招商政策支持,加上我们有技术、有资源,所以有信心在家乡办好足球产业。”务川康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太强说道。

康鸿的落地,让务川球类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随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遵义共赢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遵义市双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贵州丰旭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4家球类企业相继成立。数据显示,2024年该县球类产量突破1000万大关,其中70%产品出口至巴西、土耳其、波兰、赞比亚等国家,带动1000余名山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务川康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张重介绍说,“去年我们公司累计出口了700万只球,销售轨迹覆盖了五大洲。”

“现在既能照顾家庭,每个月还能收入3500-4000元,生活开支就不用愁了。”务川康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平车工人徐细维说。

通过聚沙成塔,务川地区的球类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区域影响力。然而,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产品结构较为低端、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实际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销售方面,几乎全部依靠外贸,相当于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面,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务川康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张重说。

“当前整个园区主要以代工为主,品牌缺失导致产值外流。”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管委会招商处处长田波兰介绍到。

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从企业到部门,务川开始了全面发力。在康鸿体育用品展厅内,一枚融合非遗的定制足球引人注目——球体彩绘取材于道真仡佬族传统傩戏脸谱。将民族文化符号与现代体育用品巧妙结合,正是这样的创新突围,让企业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

“通过开发融合仡佬傩戏文化的定制足球,让我们意识到,球类产品可以通过文化赋能增加其流通属性。目前,像这样的定制产品在省内已卖出数万个,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赛道。”务川康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张重说。

产业升级浪潮中,迪克体育正经历“破茧蝶变”。通过橡胶缠丝内胆取代传统PVC内胆,企业将球体气密性从3天提升至20天。这项突破虽然让生产成本翻了4倍,却为企业赢得了知名品牌的橄榄枝。

贵州迪克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姚述伦介绍道:“把工艺和质量的硬骨头啃过了之后,我们同得力、鸿星尔克、乔丹等知名品牌都达成了合作。”

在企业协同发力的同时,务川开始立体化品牌攻势,从邀请央视名嘴韩乔生实地探访,到与“村超”发源地榕江达成战略合作,再到携创新产品亮相中国体博会,印着“务川制造”的足球,正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个黔山秀水中的小山城,通过小足球撬动大产业的梦想也一步一步照进现实。

“未来我们会持续提升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推动球类产品向中高端发展,同步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两条腿走路,将我们务川的足球踢得更远。”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管委会招商处处长田波兰说道。

全媒记者:周国栋 张亚 务川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