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骈、骖、驷……它不仅叫法多,写法也很多
《说文解字》:
车,舆轮之总名。
相传,车是黄帝发明的。一天,黄帝在野外游玩时,突然看见风吹动蓬草的花在地上滚动向前,且速度很快。受此启发,他自己动手造了一辆车,使用起来很方便。因此,黄帝又被称为轩辕氏。
也有古籍说,车是尧帝时期的车正奚仲所造。车正是古代掌管车服等事情的官吏,他还发明了马拉车。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车,是商代所制造。那时,车多为双轮,形制也相当复杂。这从甲骨文中,就可以了解到。
图1:“车”字的甲骨文写法
“车”字的甲骨文写法是(见图1),中间一条长木,即车辕;辕条的上端有一条横木,叫“衡”,是牵马或牛的地方;下面的两个圆形,则是车轮。同时,还有车上的辖。
图2:“车”字的甲骨文多种写法
学者们对甲骨文做过统计,发现甲骨文的“车”字有400多种字形,都是车的象形字(见图2)。这400多个“车”字,描绘出了400多种不同形制的车。可见,车在商代的形制是很复杂的。
图3:周代金文的“车”字写法
西周时,车辆有了重大改革。《诗·大雅·丞民》里是这样描绘的,“四牡骙骙,八鸾喈喈”。翻译成白话就是,四匹公马拉着车跑得快,车上所系的八只鸾铃响叮当。从这里可以看出,西周时贵族所乘坐的车是装有车铃的。这时,帝王所乘的车叫辂(lù);车驾二马的叫“骈”;驾三马的称“骖”;驾四马的名“驷”;驾六马为“六騑”。其中,驾辕的二马叫“服马”,两旁拉车的马叫“骖马”。
图4:周代金文“车”字的不同写法
从周代金文“车”字的不同写法来看(见图4),“车”的规制越来越复杂,而文字的写法却越来越简化。
在周代,马车不仅是王公显贵出行游猎时代步和炫耀身份的工具,还是战争中主要的“攻守之具”。战车是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战车越多,军力越强大。因此,古代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图5:“车”字的小篆写法
秦统一后,实行“车同轨”制度,车辆制造进入标准化阶段。
图6:“车”字的隶书写法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东汉和三国时期,独轮车出现,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北伐时,蒲元创造“木牛”为军队运送粮草。许多学者认为,当时的“木牛”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而汉以前,“车”不读chē,而读jū。汉以后,“车”则多读为chē。
宋代开始,轿子逐渐流行,客观上抑制了载人车辆的发展。中国古代造车技术也因此长期停滞不前,最终被来自西方的四轮汽车取代。
图7:“车”字的字体演变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车”,就是由草书楷化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