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子酱》流量与争议齐飞,爆款小情歌道出行业隐忧
你也许没听过让李荣浩拿了专业音乐奖的《模特》《喜剧之王》,但眼下却一定听过他新歌《乌梅子酱》。从网约车到街边咖啡馆再到短视频平台,甭管身处什么场景,都有“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作为背景音乐。盘点各大平台,围绕其的热搜从明星网红翻唱一直延伸到讨论“乌梅子酱到底是什么味道”。而仅抖音一个短视频平台,《乌梅子酱》的播放量更是超过40亿次。就连购物平台同款果酱的销售额,也跟着飙升。
如此全网蹿红速度,有人判定其提前预定“年度单曲”。但也有专业乐评人和乐迷认为其不过是一首放在唱片时代毫不起眼的“口水歌”。在某评分网站,《乌梅子酱》仅获4.5分。甚至,乐评人丁太升直斥其“俗不可耐”。对于潮水般的争议,歌手汪峰则站在创作者的立场回应:“意义与价值是别人、是时代赋予的”,“艺术家只是用创作记录他当下心境”。
不论立场如何,有一点汪峰是对的,那就是当前《乌梅子酱》所引发持续而多维度的讨论与争议,显然已经不是这首轻松简单的小情歌本身所能承载的了。相比于批评质疑某位歌手与某首歌曲,舆论热议其实暗含另一重更深的担忧——传统唱片业筛选的专业创作者及其精良制作的作品,与当下网络创作者、短视频神曲的边界是否在日益模糊?而随着所谓专业“护城河”的消失,在短视频算法掌控传播逻辑下,流行乐坛是否将成为“口水歌”的天下?
一首温暖小情歌能够掀起如此大的讨论,或许恰恰就印证了,“算法”或许可以“钦点”爆款,但绝没那么容易垄断所有人的音乐审美。
(内容源自文汇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