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绿成林丨贵州花茂:“老账本”里的新农村

视听产品部 | 2024-04-27 12:1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6年4月24号,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考察,深情寄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八年来,全国各地的革命老区,利用当地红色和绿色资源优势,明确“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有革命老区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乘着习习春风,安徽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联合湖南、河南、贵州、江西、河北、福建、江苏、吉林8省新闻广播,共同推出全媒体报道《红土地上绿成林》,敬请收听! 

今天请听第四篇《“老账本”里的新农村》,采制贵州台记者蒲亚南、魏玉玺、张雁飞,播州台记者蔡城池。

彭龙芬:“总书记来我们花茂村过后,我们花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彭龙芬是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花茂村工作17年,她攒了45本工作账本。

彭龙芬:“原来是一年一本都写不完,现在是一年三四个都写不完,这些花茂村一天一天的变化,也把它写进了我的笔记本。”

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村民贫困。如何让村里的5800多亩土地产出效益?近十年,花茂村持续进行土地流转,寻找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笔记本里,“农业账”总是被重点标记。

彭龙芬:“这是 2023 年的 1 月 15 日,为什么我这里要打上星号,说明是重点。山上种什么,山下种什么,谁来种?不能撂荒。”

针对“巴掌田、鸡窝地”等不规则碎地,花茂村进行了“小块改大块、低产地改高产田”建设,推行“宜机化”高效特色农业。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万明:

何万明:“老百姓的土地委托村里面去流转,集中整治,弯道取直,沟相通、路相连,机耕效率就是20倍到30倍。”

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花茂村的集体经济,流转村民土地300多亩发展高品质蔬菜、水稻种植、优质育苗等。在花茂,一块地里有两份收入的村民有很多。村民邹廷英:

邹廷英:“2019 年回来,看到家乡发展,我家流转三亩,一年两千多块钱,在家可以就业,可以照顾小孩老人。”

目前,花茂村有农业企业2家,培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年种植“稻+”立体生态循环种养660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1600亩,实现每亩土地年均产值达1.7万元以上。

端牢饭碗,还要致富。要想富,先修路。

彭龙芬:“修我们花茂街上的这条路,挖机是250.2小时。”

2010年,村里通向外界的主干道开始修建。彭龙芬的账本上清楚记下了修路的情形。

彭龙芬:“将近两公里的路,村民投工投劳,竣工那天大雪纷飞,把路修好了,很方便,村民们也高兴。”

如今,花茂村通组路到达每家每户,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王治强:“红色之家。”

游客:“我想在你们家订两桌餐。”

王治强:“可以,可以……”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视察,在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红色之家”和村民座谈交流。从那以后,“红色之家”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老板王治强说,仅食材成本一年就要花150多万元。

王治强:“每天至少 300 个电话,供我菜油的这个人一年收了我17 万,猪肉要三四十万,辣椒要几千斤。”

讲解员:“花茂村是全国红色景区……”

花茂村曾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如今,每天来这里的参观团不少于10个,农家乐也增加到了30多家,村里的特色文化产业也蝶变发展起来。

母先才:“烧窑的时候三天三夜不能休息......”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介绍,上世纪90年代,花茂村近70%的家庭以烧制土陶为生,环境问题凸显。

母先才:“山光秃秃的,树木全部砍来烧陶罐了。浓烟滚滚的,脸都熏得特别黑,只有眼珠子在转。”

土窑烧制的品质也参差不齐。渐渐地,做土陶的人家都改行了,母先才想过放弃,直到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他出了个主意。

母先才:“总书记嘱托我,这种传统手艺要好好保护,还要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所以,现在我改成了这个电窑。”

环保的电窑让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6%以上。村里实施新农村示范建设,母先才贷款80多万新建了“母氏陶艺馆”。随着游客增加,原本计划20年还清的贷款,母先才只用3年就还清了。过去卖的是大型生活器具,如今变成了小茶罐、小摆件,销售渠道也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母先才:“2014年之前一年最多3万元。2015 年开始,我们的收入翻了十来倍,三分之二在手机上就卖了。”

距离“母氏陶艺馆”不远的“花茂人家”,又是花茂村的另一张生态文化名片。这是一家对当地的土法造纸技艺进行传承和创新的作坊,把大自然的颜色和花草做在纸里,诉说着花茂十年巨变。“花茂人家”创始人张胜迪:

张胜迪:“花茂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要做独特的文化符号,把花茂的山水做到这张纸张上,这叫文化自信。”

张梦滢:“一个人的一句话,把梦带到花茂人家。月亮挂在山崖,萤火飘过篱笆,田园蛙声阵阵,小河水车吱呀,花茂人家,能找到乡愁,一个梦中美丽的家。”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十年来,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84元增长至2023年的24958元,村集体经济累计从2014年16万元增加到2023年1292.5万元。花茂村的产业越来越红火,老乡们的笑脸越来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