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之星|陈红艳:平凡工作展巾帼风采  “三牛”精神助乡村振兴

原创 | 2024-12-05 16:14

柔肩担重任,智勇绘新篇

绘科技蓝图,展巾帼风采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人物简介】陈红艳,女,汉族,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科研一支部书记,省级科技特派员普定县技术团长,高级农艺师。

陈红艳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涉农理论知识上勤学苦练,取得了贵州大学农学院农推硕士学位,发表了多篇涉农论文,在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主持、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600余天,创办试验示范基地30余个,解决产业技术难题80余个,培训农民上万余人,推广蜂糖李等新品种面积30万余亩,将科研论文写到了大地上。

潜心科研结硕果

农业科研工作异常辛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常态,一顶草帽、一双雨鞋、一身迷彩服、一个背包,这就是农科人员的装扮。陈红艳到安顺市农科院工作后,雨鞋、草帽和迷彩服变成了她最喜爱的装扮。烈日炎炎的夏季,她穿着厚重的迷彩服带领团队成员在田间调查数据、杂交育种、选取材料,经常湿透衣服。大雨滂沱的雨季,她组织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四处查看田间雨水情况,有积水的地方及时清沟排水,确保试验材料生长安全,瘦小的身体拖着雨鞋上黏着的几斤泥土,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鞋上的泥土掉了又黏,黏了又掉……陈红艳十五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先后从事马铃薯、蜂糖李、大豆等研究,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省市级项目30余项,依托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参与选育审定果树品种2个,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参与编制标准2项,申报专利2项。从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到马铃薯试验大棚,从果树生产试验基地到全市农业产业基地,她全身心扑在科研试验地里,多次获得省、市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搭建平台上新阶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拥有丰富的地方大豆资源,占全国大豆资源的13.1%,但在选种育种上,由于缺乏生物育种技术及相关设施,一直沿用常规杂交育种的方式选育大豆品种,育种时间长,选种目标不精准,育种效率低。为跟上现代育种步伐,在安顺市科学技术局、安顺市农科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陈红艳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通过“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式,积极与省级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大豆现代分子生物育种平台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安顺市农科院与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建成了东西部协作创新重点实验室,搭建了安顺首个大豆分子生物技术育种平台,补齐了生物育种设施装备,引进了大豆生物技术育种博士团队,壮大了大豆学科人才队伍,为基层科研单位开展大豆生物技术育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有了东部发达地区省级科研单位的参与指导,大豆团队成员研究选育新品种的热情高涨,信心满满,同时,新的科研合作模式形成,在西部地区与多家涉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东部成果、西部开发、西部成果、东部转化”的新局面,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开辟新路子。

送技献策助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眼见为实是乡亲们的普遍心理,收入增加是乡亲们干好产业的“强心剂”,因而典型引路也是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陈红艳在农业新品推广过程中,不仅要说服老百姓哪个品种好,还要对他们长期开展技术指导,从种植到管理,甚至包括丰收后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因科研时间紧,陈红艳都是利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开展科技下乡,围绕精品水果、蔬菜等产业关键种植技术深入一线开展服务。十五年来,她利用周末、节假日等开展服务天数达600余天,创办示范基地30余个,推广蜂糖李等新品种面积30万余亩,解决果树修剪整形关键技术、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蜂糖李丰产栽培技术等产业难题80余个,技术辐射推广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核心区户均增收近12万元,人均增收近3万元。

除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外,陈红艳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关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重要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她作为第一执笔人主持编写了安顺市“十四五”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安顺市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安顺市金刺梨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安顺市韭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市县级规划方案30余个。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创新·巾帼风采》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